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园地 >【976夜读:唐诗里的明月光】唐诗“三百首”里不会有的那些“冷门”好诗

【976夜读:唐诗里的明月光】唐诗“三百首”里不会有的那些“冷门”好诗

2021-06-26 21:29:05


今天的唐诗里的明月光,兴波要和大家聊聊唐诗“三百首”里不会有的那些“冷门”好诗。

话说在清朝的时候,有一个知县叫作孙洙。他还有一个号,叫作蘅塘退士。这位孙县长虽然在官场上不是太成功,官职并不太高,但却编了一本书,大大的有名,那就是《唐诗三百首》。

这本书到底有多成功呢?这么说吧,唐代以来一千多年间,大概平均每两三年就能诞生一本唐诗选,但却没有一本能比《唐诗三百首》更家喻户晓的。

孙县长选诗是很有个性的。他不管你是什么流派、什么风格、什么题材,或者说,他对任何风格都没有偏见,而是只有一个标准,具体地说就是四个字:

脍炙人口!

能选进“三百首”的,无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比如五言绝句里,就有 元枕的《行宫》、王维的《相思》、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七言绝句里,就是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李商隐的《嫦娥》、杜牧的《泊秦淮》……

这些作品,都是没有什么争议的热门作品,就好像是今天歌星的主打歌、成名曲,大红大紫,家喻户晓。几百年来,无数学生都是捧着它开始学唐诗,在心灵中点燃了热爱诗歌的第一束火焰。

但我们今天要聊的,不是这些热门作品,而是一些比较冷门的诗篇。就好像今天乐坛上,大歌星的成名曲固然脍炙人口,但也还有不少小众的歌手、冷门的专辑,虽然传唱不广,但也一样很有特色。

它们很少入热门排行榜,或是什么“流行金曲五百首”之类,如果不是发烧友,你可能都没听过这些音乐,但它们却各有各的迷人之处。

下面我们就来看几首这样的“冷门”好诗。


录制:兴波


百年长扰扰,万事悉悠悠。

日光随意落,河水任情流。

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

不如高枕枕,时取醉消愁。

——王绩《赠程处士》


这首诗的作者是王绩。也许今天他不算妇孺皆知,《唐诗三百首》里也没有他的名字。但在隋末唐初,他却是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打开唐诗的辉煌历史,迎面走来的第一个人大概就是王绩。

相比于这首《赠程处士》,王绩更出名的作品是一首《野望》:

东高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这首诗可谓是王绩的招牌之作。一说王绩,人们就会想起《野望》。它风格清新、淡雅,给人一种暖暖的感觉。正是因为这首“成名作”,使得王绩本人也留给读者一个恬淡谦退、人畜无害的好大叔形象,像是陶渊明再世。

然而我们大家可能都被《野望》给迷惑了。王绩根本就不是这样一个人。

他的一生性情旷达,嗜酒若命,人送外号“斗酒学士”。据说此人在唐朝当过一段时间的官,叫作“太乐丞”,他出仕的原因非常搞笑:是因为可以喝到同事史焦革酿的好酒。后来史焦革去世,王先生立刻辞官不干,回家隐居去了。

看看王绩给自己写的墓志铭就知道了:“有唐逸人,太原王绩,若顽若愚,似矫似激。”这才是他向往的人格——根本就是一个狂士。

《赠程处士》里的王绩,大概才更接近他的真面目。“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姬旦和孔丘都是圣人,王绩却认为一个被礼乐囚之、一个被诗书缚之,这在当时岂不是大放厥词嘛。

但由于《野望》一不小心成名了,屡屡被各种选本选中,结果多年以来,他都留给人们一个安静沉稳的印象,真正的狂士王绩、酒鬼王绩反而不为人们所知。王绩如果泉下有知,恐怕会不爽的吧。


接着来看第二首诗:

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

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 

因风入舞袖,杂粉向妆台。

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

——卢照邻《横吹曲辞·梅花落》

卢照邻,作为“初唐四杰”之一,我们一提到他,第一印象就是善写七言歌行,例如赫赫有名的《长安古意》,“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脍炙人口,水平已不输于盛唐时的一流歌行作品。

对他的五言诗,我们则往往印象很淡。《唐诗三百首》里,王勃、骆宾王都有五言诗入选,卢照邻却一首诗也没有。长期以来,大家都形成了一个“卢照邻不怎么会写五言诗”的印象。也说,“四杰”中大致分为两派,王勃和杨炯写五言,卢照邻和骆宾王写七言。

再加上卢照邻给人的印象是性格柔弱,最后还疾病缠身、投水自尽,更让人觉得他只会写婉约缠绵的七言歌 行了。真是这样吗?

看一下他这首不算太出名的五言诗《横吹曲辞·梅花落》吧。多么流畅,又多么雄壮的一首诗,这是纯粹的男子汉的诗。当卢照邻看见梅花落下,想到的并不是赏雪、、诗酒,而是天山的战士,是“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谁说卢照邻不会写五言诗、卢照邻太柔弱呢。

作者选择的乐府诗题,叫作“横吹曲辞”,它的本意就是马上的军乐,说明卢照邻一开始就打算要写一首豪迈的诗。

唐朝的诗人,能力是多面的,性格也是多面的。一直写宫廷诗>的宋之问,也可以“佳期应借问,为报大刀头”;一直被认为是“山水田园诗人”的王维,其实边塞诗数量非常多,质量也很棒,“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什么题材都能玩。既然连王维都能被误读,卢照邻又岂能不被刻板化呢。

接下来再看一位很有意思的诗人,叫作郭震,唐初的大臣。让他在文坛上青史留名的,是一首著名的长诗《宝剑篇》: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

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

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

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


这首诗很可能还受到了武则天的激赏。传说郭震当年“任侠使气”,武后听见了他的名头,召来一看,果然出语不凡、人才难得。武则天又让他献诗文来看,郭震交上去的就是《宝剑篇》,武后大为赞叹,还拿给诸大臣们欣赏。

由于《宝剑篇》气势雄浑,也让郭震在我们心中留下一个黑又硬、粗豪勇敢的印象。以至于在唐代的传奇小说里都专门有一篇讲郭震的玄怪故事,说他见义勇为,杀死了一个猪妖,解救了民间少女。

但真是完全如此吗?从郭震其他的一些作品来看,他可不完全是个粗豪汉子,心思其实还蛮细腻的。尤其是一些小诗写得有特色。比如这一首《萤》:

秋风凛凛月依依,飞过高梧影里时。

暗处若教同众类,世间争得有人知。

“秋风凛凛月依依,飞过高梧影里时”,这是说环境,乃是一个深秋的夜晚。它还隐含告诉你一点:周围的一切,都比小小的萤火虫更巨大、更引人瞩目,且不说秋风、明月了,哪怕高大的梧桐,也能随便遮蔽你。

可是萤火虫却有自己的办法,它在努力闪烁着,在深夜之中,用那一点萤光,向一切高大伟岸的东西宣布自己的存在。哪怕是梧桐巨大的树影,都不能遮蔽住它。

这很像我们现代的歌曲:没有花香,没有树高,但谁也不能忽视我的闪耀。

最后,诗人发出感叹:“暗处若教同众类,世间争得有人知。”越是在暗处,就越不能自甘平庸,越需要闪亮,不然世上哪里有人知道你的存在呢!

郭震这碗鸡汤炖得好。要说道理,其实并没有什么深刻之处,可他偏偏炖得那么有诗味,似乎是在说哲理,似乎又是在感慨身世,告诉千百年间的读者:我就是那只萤火虫。

郭震其实特别善于从小动物、小物件上入手,写出与众不同的角度。又比如这《野井》:

纵无汲引味清澄,冷浸寒空月一轮。

凿处若教当要路,为君常济往来人。

这首诗非常耐人寻味。它大意是说有一口井,出水非常甜,却偏偏被开凿在野外,来汲水的人很少。作者感慨:如果这口井位于大路、要道上的话,一定会滋润多得多的人吧!

这哪里是在说野井,这明明说的就是郭震自己,是一首怀才不遇的牢骚诗。

郭震的人生仕途,乍一看并不像“野井”。他曾长期治理边疆,立下不少功劳,不断升迁。武则天的时候他受重用,唐睿宗、唐玄宗的时候也受重用,似乎全不受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影响。后来他做到了兵部尚书、宰相,封代国公,表面上似乎一帆风顺。

但他也不是没有受过挫折和打击的。最沉重的一次打击发生在晚年。据说在一次军事演习中,他不恰当地出来奏事,打乱了演习,唐玄宗又借口军容不整,要绑了他斩首,被大臣们苦求告免。当然,这只是表面原因,根本上还是君王猜疑、厌弃他,要借故清理。

郭震由此被流放,一竿子给捅到广东。过了一阵,大概皇帝心情好了些,又让改去江西鄱阳。

《野井》,到底是青年不遇的时候写的,还是晚年被逐的时候写的呢?都有可能。但在人生的最后,郭震一定是非常郁闷的,“冷浸寒空月一轮”,就像他的心情。大概正是由于心情抑郁,他在去江西的路上一病不起,五十多岁就去世了。

脍炙人口的《宝剑篇》,让我们记住了一个刚猛的郭震;而默默无闻的《萤》和《野井》,却静静诉说着一个细腻、敏感、幽怨的郭震。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王维《陇西行》

之前说了,不少唐朝诗人的身上都有标签,有的是“边塞诗人”,有的是“田园诗人”,王维就经常被说成是“山水田园诗人”。但他本人要是听见,大概多半不会乐意的:你才是山水田园诗人,你全家都是山水田园诗人。

王维其实很会写边塞诗。林庚说,王维的边塞诗留下来三十多首,而著名的“边塞诗人”王昌龄不过只有二十多首,而同样以边塞诗著名的李颀只有不到十首。

他有的作品,慷慨热烈,侠气十足,不输于骆宾王、陈子昂,比如这一首《陇西行》: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明明是写战争的诗,王维开篇却不写打仗,只写一个骑士在飞马扬鞭,玩命地跑。他这是要干什么呢?原来是去送信,因为“匈奴围酒泉”了。这才是真正的战事,王维却故意放到第三句才写,反而更显得山崩地裂,十万火急。

最后两句,王维笔锋又一转:“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原来大雪之下,烽火台点不着,无法给后方报信。这么一来,送信的使者身上的担子就更重了,救兵如救火啊,他怎么能不风驰电掣、快马加鞭呢。

这首小诗,明快短促,一气呵成,这样的诗人,你给他一个山水田园诗人的外号,他能开心吗?

其实,王维除了边塞诗,还有一类诗——社交应酬诗也写得不错。

本来这类诗很容易写成套路的,但王维不同,赠文臣的、送武将的,写得既应景妥帖,又有相当文学价值,不是空洞套话。朋友中有考试不中的,有辞官回乡的,王维赠诗,都能在温勉之中见情真意挚,而且写出了新意,不落俗流。

今天这里看一首他写给朋友的诗,写得很浅近通俗:

——王维《酌酒与裴迪》

酌酒与君君自宽,人情翻覆似波澜。

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

在和朋友对饮的时候,王维打开了话匣子,对世道人心作了一次小小的吐槽。他说:人心的变化啊,像波澜一样反复无常,你没见到“白首相知犹按剑,朱门先达笑弹冠”吗?

对于这两句,金庸在武侠小说《白马啸西风》里作了一番解释:

“你如有个知己朋友,跟他相交一生,两个人头发都白了,但你还是别相信他,他暗地里仍会加害你的。他走到你面前,你还是按着剑柄的好。至于‘朱门先达笑弹冠’这一句,那是说你的好朋友得意了,青云直上,要是你盼望他来提拔你、帮助你,只不过惹得他一番耻笑罢了。”

可能是因为性格,王维的诗里,比较少有李白杜甫那样的大悲大喜,不常见到太激烈的表达。但一个人性子温和,不等于头脑糊涂。他少年成名,一生宦海沉浮,对世事看得很透。只不过他不走极端,也不太善于毒舌,一句“人情翻覆似波澜”,带着一点点坏笑,一点点讥刺,已经是对世道人生的最重的吐槽了。

从各种诗里,我们能读出不一样的王维,一个既恬静又侠气,既不平又豁达的王维。

所以,读诗越多,我们对诗人了解就越全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固然是这个道理,但要真正品出唐诗的味道,读懂千年前那些诗人们的心事,只读三百首还真不够呢。


以上您听到的内容,选自《六神磊磊读唐诗》

小编: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