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园地 >【回望大师】好美的月色山水!

【回望大师】好美的月色山水!

2021-12-07 05:54:29

新用户:点击上面“美术大家”添加关注回复“领赠品”即可获赠名家书画作品

老用户:点击右上角转发到朋友圈发截图,回复“领赠品”即可获赠名家书画作品。

陶冷月 洞庭秋月


陶冷月(1895—1985),是20世纪较早走中西融合道路的探索者之一,尤善描绘中西合璧之月夜景色。


陶冷月的作品以“新中国画”享誉画坛。其绘画的特点是在承传中国传统文人笔墨的基础上,又融入西画的明暗和透视技巧,创新出熔中西画法于一炉的“冷月山水”。


陶冷月 一钩薄暮天边月 1931年作


陶冷月 苇岸渔歌 1933年作


陶冷月 湘江秋月


陶冷月 松崖赏月


陶冷月 秋高月满 1944年作


朗朗明月在明静的云层间缓缓移动,潺潺的溪水泛着白色的荧光,翠柏扎根岩隙,红树依崖而立,石径边坐赏吟咏,似入仙景。


陶冷月 微雨夜来


陶冷月 月夜泊舟


近现代画家所画的月,基本上只是一个圆圈,并没有精心描绘,更没有终身以月景山水为题材的。陶冷月却知难而进,他引西润中,取烘云托月的方法,用云的流动变幻衬托出月的皎洁明亮,以此表现月夜的静寂肃穆。他通过长期观察,总结出画月的四季区别:春月明媚、夏月爽朗、秋月高亢、冬月清寒,雨前乌云拱月,分外明亮,雨后碧空如洗,明净皎洁。


陶冷月 云山夜景 1982年作


陶冷月 月夜梅花


陶冷月 池塘庐雁


陶冷月 雪溪月夜


陶冷月 月光瀑布


此作描绘清冷月光之下奔流的瀑布和岸边密布的树丛,秋意甚浓。迷蒙的云彩中掩映着一轮圆月,月光投在瀑布倾泻的地方,厚涂的白色让水面非常明亮,而淡黄的机理纹路又给水瀑染上了诗意的月色。光影的运用与瀑布的大弧度的描绘使人几乎能感受瀑布倾泻而下的强大力量。


陶冷月 瑞雪图


陶冷月 雪夜梅花


陶冷月 寒宵野艇 1979年作



版权说明:以上文章源于签约作家或网络,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如有侵权可联系我们予以公示或删除!

关注美术大家,每天与最美的艺术相遇!

 推 荐:有了这本《笔记·千里江山图》,让你不用去故宫,也能欣赏传世名画。

九百年前,一个十八岁的少年,他也有自己的珍藏,这份珍藏,传到了宋徽宗手中,传到了蔡京手中,最后留在了故宫。

 

对它,陈丹青赞叹,“这是只有十八岁才能画出来的东西,多一天不行,少一天也不行”。

 王希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因为一幅画名垂千古的少年,他画这幅画的时候,只有十八岁。

人们对这幅画最多的评价是:“通篇青绿,富丽堂皇”。
但是,这幅传世名画可以谈论的,可远远不止颜色这一点,它里面有很多细节、内容,还有折射那个时代的玄机…………

这就是名震千古的《千里江山图》




清晰精美的细节


王希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因为一幅画名垂千古的少年,他画这幅画的时候,只有十八岁。

 

人们对这幅画最多的评价是:“通篇青绿,富丽堂皇”。

 

但是,这幅传世名画可以谈论的,可远远不止颜色这一点,它里面有很多细节、内容,还有折射那个时代的玄机…………


我们希望,能去除专业知识的门槛,把真正精华的内容分享给读者。


因此,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分享一下笔记里的专家解说细节,带你深入了解这幅传世名画,以及少年王希孟的内心世界。

 


当意外团队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一个小伙伴就惊呼 “我的天,一个十八岁的男生怎么可能画得这么仔细!”

 

原来,笔记里圈出了画中的一片水面,并且放大数倍,让我们看到了清晰如丝的水纹。

 


我一下子反应过来,原来,在数百年前,这幅长卷的“空白”处其实是波光粼粼的!

 

难怪当初宋徽宗打开这幅画的时候,惊为天人。

 

要知道,那个时候画面还没有被磨损,石青石绿的颜料异常鲜艳,在阳光的照耀下,看久了,仿佛水纹都在细细飘动。

 

《千里江山图》里处处不同的水纹

 

很多人在看画、看展的时候,会忽略掉非常多的细节,即使是去过故宫的小伙伴,可能都没注意到画中的水纹,但是,恰恰又是这样的细节才是看画的关键。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个笔记,你可能也不知道千里江山除了山还画了些啥。

 


在笔记里,你会看到大千世界里的各色人物,他们在画中细小如蚁,然而身份、神情、性别都清晰可辨。

 

登山、对坐饮茶、打扫庭院、钓鱼、一家三口坐船出游·····这些人就在千里江山的每一个角落里藏着。

 

当你通过笔记的提醒发现一个又一个小人儿时,你会惊叹这个少年是多么地心细如发。

 

你能找到多少个小人儿?我找到了十一个哟


笔记还告诉我们,在这幅呈现给宋徽宗、歌颂大宋江山的巨幅画卷里,王希孟什么都画了,却没怎么展示农耕的场景。

 

要知道,在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里面,农耕是国力的一大象征,必不可少。可是王希孟在画中却没有过多描绘农耕,

 

画中形形色色的桥,都给人悠闲自在的感受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呢?

 

你想想看,当你十八岁的时候,坐在教室里畅想未来,想的通常都是环游世界、谈恋爱等让人雀跃不已的情节。

 

谁会天天想着,自己以后挤地铁上班的样子呢?

 

那么王希孟也是如此,作为一个十八岁的少年,他想过的生活一定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笔记里所说的——“逍遥游”。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画里这一片广阔天地,自任他纵横来去。

 

所以,它不但记载了少年的锐气和朝气,还会让你发现,原来你跟数百年前的王希孟,有着这么多热切的共鸣



—专家学者的全方位解读


为了展现出以上详确动人的细节,我们邀请到中央美术学院的专家团。


这些精通艺术、有独家造诣的央美专家们,花了大量的时间,才写出了这本解读笔记。

 


在这里,央美的专家们抛开了枯燥的说教和笼统的术语。

 

为了让你掌握赏画的技巧,他们把十余米的大长卷分成十段,一段段、一个个细节地为你详细解说。

 

举个例子,也许你第一次看到《千里江山图》的时候,觉得画里的山峰都差不多,大同小异。


但专家会告诉你,在画面节奏最热烈的这一段,会有整幅画中最高的一座高峰兀然拔起。

 


这座高峰和周围群山一起,形成了众星拱月、唯我独尊的态势。


这感觉,就和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十八岁少年,神气昂扬地站在世界的最中心一样。

 

对这样的感觉,你应该再熟悉不过了,因为这也是你的十八岁啊。

 

经过他们的解说,《千里江山图》里的每一座山,对你来说,都不再是千篇一律的符号。

 

除此之外,你还能把它当做一本宋朝风情绘本来看

 

因为宋朝的酒文化、旅游文化、经商风气,甚至建筑风格、人物服装,笔记里都有详尽的描述。

 

这些描述,都是从《千里江山图》中圈出细节,再放大数倍,进行图文对照,你轻轻松松就能了解整个宋朝的风土人情。

 

笔记告诉我们,宋代渔业极其繁荣,渔民以船为家,随处可见


为了不影响你的赏画体验,在笔记之外,我们还设计了一份独立的折页。

 


不仅原貌复制《千里江山图》,连画外的题跋、印章也被我们忠实地保留了下来。

 

同时,每一个印章的含义、曾经拥有过这幅画的主人,在笔记里都有对应的详尽解析,让你不错过岁月流逝、珍品流转的痕迹。

 


对王希孟,陈丹青说,“我想他也闹不清怎么画出这幅伟大的画卷。十八岁干的事,多半其实是不自知的,他好也好在不自知。照西洋人的说法,那是上帝让他做的。”

 

凭着一股没来由的冲劲,就敢在这个世界上横冲直撞,这就是少年身上最可爱的地方。

有了这本《笔记·千里江山图》,让你不用去故宫,也能欣赏传世名画


点击阅读原文,把这幅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带回家。


 快猛戳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