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园地 >陈培勋《平湖秋月》与德彪西《月光》浅析比较

陈培勋《平湖秋月》与德彪西《月光》浅析比较

2022-04-04 20:49:35



摘要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往今来,“月”是中外文学艺术家艺术作品中描写频率极高的审美意象,不说那作家之众,作品之巨,流派之多,就说我国作曲家陈培勋的《平湖秋月》与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月光》钢琴曲描绘的月色中所凝聚的世间万种风情,就会令人流连忘返。皓月当空,晚风拂面乃自然之一物象,经作曲家的生花妙笔缀入,便融入了人的情感因素,而成为钢琴音乐中的一道亮丽风景——“明月之曲”、“朦胧之诗”、“飘逸之情”、“景致之画”。本文将通过对这两首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手法、旋律与节奏、力度与速度、和声色彩与伴奏织体,曲式结构与调式调性的分析比较,来欣赏“一轮明月”在不同时代,中法两个不同民族,不同审美趣味不同作家描绘的“两种月色”。使我们能进一步理解,领悟这两首音乐作品的音乐形象和思想内涵。

关键词陈培勋、德彪西、月、浅析、比较








                                                  


陈培勋与德彪西

陈培勋广西合浦人,1921年生于香港。中学时代从管风琴家拉福特和史密斯学习钢琴和作曲理论。1939年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作曲系,1941年毕业,先后在若干艺术院校任教。1949年解放后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任教授。写有《第一交响曲我的祖国》、《第二交响曲》等交响音乐作品,以及《广东音乐主题钢琴曲四首》、《平湖秋月》等钢琴曲。



德彪西1862~1918)杰出的法国作曲家,八岁就跟肖邦的学生学琴,从小就对肖邦的音乐和演奏方法有浓厚的兴趣,1873年入巴黎音乐学院,在校期间写有大量的声乐曲,并以合唱作品《浪荡儿》获得罗马大奖,后写有管弦乐作品《牧神午后》、《夜曲》、《大海》、《伊贝利亚》。钢琴曲有《阿拉伯斯克》、《贝加摩组曲》、《版画》、《欢乐岛》,两集《意象集》和《二十四首前奏曲》等。


                                      


                


创作背景与创作手法

《平湖秋月》原为吕文成创作的同名粤曲(又名《醉太平》)是三十年代早已流行的著名广东音乐乐曲之一,为表达作曲家游览杭州西湖胜景“平湖秋月”时的感触,乐曲也吸收了江浙一带的民间音调。

1975年由作曲家陈培勋先生改编成钢琴独奏曲,作者运用明媚流畅的旋律、华美的色彩和丰满的和声背景将波光粼粼、闪烁不定的湖光月色如诗如画地描绘出来。乐曲的旋律创作是在传统叠句手法的基础上,多用变型方法,在围绕中心音的行进中使旋律自由伸展变化,乐句的发展在保留原曲旋律的精萃片段之外,随感情、语汇的发展变化有机的渗入新材,乐句、乐段的发展也采用了我国民族民间的“合头”“合尾”的重复手法,全曲由静而动、由动而静、启承转合、环环相扣、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使乐曲成为一首优秀的中国式的、浪漫派作曲技法的、印象派韵味的钢琴名曲。



《月光》是德彪西于1890年创作的《贝加摩组曲》中的第三首。1884年德彪西赴意大利留学,期间游历了意大利北部的贝加摩地区,那里美丽的风光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旅行归来,读到了法国象征派诗人魏伦的叙事组诗《假面具与贝加摩》后激发了创作灵感,写成了《贝加摩组曲》。

第三首《月光》以轻柔的笔触,恬淡的色调,飘逸的旋律以及诗意般的柔情,绘声绘色地勾画出一幅万籁俱寂、月色茫茫、诗人望月咏怀的绝妙图画。在这首作品中,德彪西打破了许多常规的创作手法,如各种音程的平行进行不协和音的大胆自由运用,飘逸的音响进行了新的和声化合,使一切都融化在光与色的印象中,在这首作品中反映出这位作曲家惊人的独创性与深厚的艺术涵养,《月光》是印象主义钢琴音乐的代表作。  



      两位作曲家描绘的月夜一样的清新、宁静、月光一样美丽、迷人,不同的是:

《平湖秋月》中的月色有着中国人心目中静、虚、淡、远的意境,以及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明快、喜庆的色彩,音乐性质趋于外向,听起来怡然舒缓、沁人心扉,让人顿感胸襟开阔。

 而《月光》中的月色则更加静溢清幽、细致柔和美妙、朦朦胧胧地透出一丝丝神秘的梦幻般的色彩,使人充满遐想,音乐性质趋于内向。







旋律与节奏

                                    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采用的是4/4拍子,节奏韵律相对平稳,旋律以五声音阶为骨干,怡然舒缓、恬淡流畅、自由伸展、一气呵成,作曲家巧妙地运用琶音和短倚音的装饰音奏法来模拟高胡的滑奏,用密集的琶音来模仿古筝的刮奏,用震音模拟扬琴的轮奏、滚奏,用颤音来模仿箫的吹奏,将各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音色特点及独特韵味模仿得惟妙惟肖,在乐曲高潮部分(1820小节)中三连音、六连音、七连音、九连音、十连音、十二连音等精致多变节奏的运用,使乐曲情节进一步高涨,音乐更加生动流畅、激情澎湃、更有气魄,描绘了中国江南湖光月色、诗情画意的夜景,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感受与热爱。


月光

《月光》采用的是9/8拍子,主题旋律大量运用同音连线、跨小节连线,避免每小节第一拍重音的出现,形成节奏、乐句的弱起,减弱节拍的界线和节奏的棱角,同时运用二连音来增强节奏韵律的灵活性和伸缩性。插入部分(1526小节)则运用一松一紧的节奏变换与交替推进,使之成为全曲最具特点的部分,音乐韵味更具魅力。后面两个乐段以及尾声部分左手主要以上行的琶音节奏型为主,右手则以变幻无常的节奏音型处理,旋律方面主要是用三度、六度、八度、双音以及大量的不协和音程平行进行,各种性质的和弦及分解和弦轮流交替,三度、六度上行琶音交替模进,音响色彩奇异动人,使乐曲充满不断变幻、朦胧、神秘和飘逸的色彩,把月光下的景色渲染得美轮美奂。






















两首乐曲的旋律和节奏有着各自独特的个性风格和韵味《平湖秋月》属于典型的中国音乐,节奏平稳,旋律舒缓、优美、流畅,线条清晰、洒脱自如。《月光》则运用变幻无常的节奏,优美的旋律线变成了细腻精致的、充满浪漫色彩的和声。两位作曲家运用各自特有的创作手法,别具一格的捕捉、塑造月光种种神韵的“月色”,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夜景图画。



力度与速度

《平湖秋月》全曲的力度布局是抛物线形。


首尾的力度基本以mpp为主,全曲前半部分(19小节)前都采用mp渐强至mff的力度,高潮部分(1819小节 )达到ff的力度,之后(2026小节)都采用mf渐弱至mpmp渐弱至ppp的力度直至以pp的力度结束。全曲的速度为:lento,悠扬宽阔、优美明朗的慢板。除第一、二段之间标有rall(渐慢)和a  tempo(回原速),和最后一段出现了rit(突慢)和meno  moss (稍慢)a  poacere(随兴处理)、largamente (宽广地、放宽些)第23小节rall (渐慢),第24小节a  tempo  (回原速)外,全曲的速度变化平缓。


《月光》全曲的力度基本上以pp为主


唯独在第41小节标有f的力度,且在第42小节马上就标有dim渐弱,第51小节再现主题时标有ppp的力度。全曲的速度为Andante   trex  expdressif   富有表情的行板。只是在每个小段部分作者标有一些速度变化的处理。如:第15小节标记的Temp  rubato 速度自由伸缩处理;第66小节尾声部分标记的pp moredo  jusqua la  fin 一直渐慢渐弱到曲终。


这两首乐曲的力度基本以p为主,速度都属慢速,但韵味和感觉有着许多的不同。


《平湖秋月》有着中国特有的民族情韵和风格特征,它的力度,有轻、柔、薄的含义。而《月光》的力度P则有轻、柔、淡、模糊、朦胧的含义。《平湖秋月》中的a  piacere  (随兴处理)largamente(宽广地、放宽些)与《月光》中的 rubato  (速度伸缩处理)也有着本意的不同。



 和声色彩与伴奏织体


平湖秋月

作者在采用西方传统和声手法的同时又摆脱了西方传统和声手法的约束,结合中国五声调式的民族特性,采用替代音和弦、附加音和省略音和弦等手法来淡化和声的三度叠置,削弱了传统调性和声的功能性,增强了作品的民族性内涵,使作品具有一种新鲜的和声效果。并运用大量的三十二分音符及六十四分音符连成的绵密绮丽的伴奏织体,描绘出晚风轻拂,湖水涟漪,抬头看皓月当空、俯首见湖光渺渺的美丽月夜的景色。




月光

《月光》之所以成为德彪西钢琴音乐的代表作,是因为他大量运用不协和音程和平行四、五、八度,打破了传统和声的规则,追求一种不协和的进行,产生一种朦胧、模糊、变幻的色彩性音响,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和声理念,形成独特的和声风格。在中后段采用了柔美、纯净的分解和弦以及类似中国五声音阶的二、三度音程关系的伴奏织体,描绘了幽暗的月光透过轻轻浮动的云,影影绰绰的洒在平静的水面上,把灵艳的月光泻洒下的冰一样的银辉展现得淋漓尽致。



两首乐曲虽说在和声色彩和伴奏织体的运用方面有着相似之处,但还是各具独自的风格特点,《平湖秋月》以五声性和弦为骨干,体现着中国的民族和声思维。《月光》则以平行和弦、不协和和弦并列等手法,体现出印象派脱离旋律、调性、追求色彩的和声思维。


曲式结构与调式调性

《平湖秋月》篇幅不长,乐曲的曲式结构具有应用核心音调贯穿发展的特点。全曲大致分为:(19小节)起,(1013小节)承,(1417小节)转、(1826小节)合四个部分。全曲是以降D为宫的七声清乐调式,并以同宫体系内宫、徵、羽调式交替较多,各小段音乐都是由强调宫音或徵音开始而结束于羽音、宫音或徵音上,效果非常自然柔美,意味淡雅具有我国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点。



《月光》采用的是对比与再现的“ABA”曲式结构形式。全曲大致分为:第一段(126小节)其中1526小节是插入部分,第二段(2742小节)其中3742小节转为E大调,第三段(4365小节)其中5165小节为再现主题,尾声(6672小节)等四个部分。具有西方音乐的显著特点,乐句、乐段结构清晰,句式模进层次分明,具有明显的“分节性”特征。全曲除中段的(3742小节)为E大调外,其余都以降D大调为主,并运用了利底亚和混合利底亚调式来调节、改变、丰富乐曲调式的色彩,描绘出一幅前所未有的奇妙画面。

 


两首“月”曲都使用了五个降记号的降D大调来记谱,全曲结束音都落在降A五级音上。但它们在曲调旋法、调式色彩、调性功能以及音响色彩等方面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

通过以上诸多方面的分析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同样的一轮明月,在不同文化、时代背景和民族特征影响的作家笔下,描绘出的两种不同的“月色”世界。德彪西的《月光》具有法国人的典雅、柔美、精致、自由、浪漫的风格,体现了西方印象派音乐中追求和声色彩的美学原则,幽静、清冷的月光中带着一丝丝朦胧、神秘、变幻、飘逸的色彩。展现了“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的深邃意境。而陈培勋的《平湖秋月》则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风韵和高洁优雅的格调,充分表现出中国古老文化中的“虚”、“空”境界,反映出中华民族追求圆满、润美、细腻、和谐的美学原则,以及“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的中国文人胸怀,明朗、清丽的月色中体现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情怀。

两位作曲家在不同时代背景的一轮明月之下,两种不同的情感,用两种不同的“月色”描绘出两幅美丽的月夜景色图画 。他们的艺术魅力将永远跨越各种语言、跨越国界、跨越文化的艺术感染力,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深处。


参考文献

1】魏廷格《中国钢琴名曲30首》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64

2】陈兆勋《德彪西的月光》钢琴艺术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9

3】吴巧云、姬红兵《一轮明月,两种皎洁》钢琴艺术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87




解锁更多精彩内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