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园地 >塔可夫斯基的音乐色彩与本质(内附中奖名单)

塔可夫斯基的音乐色彩与本质(内附中奖名单)

2022-07-27 01:06:23

我发现音乐在电影中最恰当的用法便是像叠句一般,当我们在诗中遇到叠句时,我们在已经阅读过前文之后,再度回到诗人最初创作的原始动机。叠句让我们重温初次进入诗之世界的经验,使它在创造的同时立即得到更新。我们,则恍若再度回到了它的源头。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雕刻时光:塔可夫斯基的电影反思》


这是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对电影音乐的看法,他相信,音乐在电影中可以产生平行说明,加强视觉影像的印记。“投入叠句所产生的音乐元素之中,我们一次复一次地回到电影所赋予我们的情绪里,而每一次我们的经验由于新的印象而变得更加深刻。随着音乐旋律的引进,记录于画面上的印象可以改变其色彩,有时甚至是其本质。”

塔可夫斯基对电影语言有着一套属于他自己的牢不可破的美学理念,即如剪接、场面调度、镜头运用等技术,及至音乐,都合乎他对电影的整体观念。塔可夫斯基的电影音乐少有人触及,却意义重大。


塔可夫斯基在《牺牲》拍摄场地的照片

塔氏甚少谈及他在电影上的音乐运用,但他曾阐释过自己一套独特的电影音乐观:“我必须说的是,在我内心深处,我一点也不相信电影需要音乐。然而,我尚未创作过任何一部没有音乐的电影,虽然我在《潜行者》和《乡愁》中已经朝这个方向迈进……至少到目前为止,音乐在我的影片中一直有其正当的地位,而且非常重要和珍贵。”

“重要和珍贵”,标志着音乐在塔可夫斯基光影世界中的崇高地位。纵然他说为了追求电影影像的真实与和谐,必须放弃音乐,但他又说:“严格地说,电影所转化的世界与音乐所转化的世界是平行、而且互相冲突的。电影中适切组织的共鸣世界,其本质便具音乐性——那才是电影真实的音乐。

今天,我们一起听罗展凤解读塔可夫斯基的电影《牺牲》与音乐的关系。


《牺牲》片花

对喜爱电影音乐又尤其钟情巴赫的我来说,最震慑的一次,无疑是看塔可夫斯基最后的一部片子:《牺牲》,那种震撼,来自片首用上了巴赫的《马太受难曲》(St. Matthew Passion)。17世纪,这类“受难清唱剧”初具规模,可以说,是巴赫将其发展至巅峰。

《马太受难曲》本是一部约三小时的长作品,通过福音传教士马太的叙述,记录受难的经过。巴赫在当中用《》原文;当中有众赞歌,也有咏叹调,音乐色彩丰富灵活,剧中人物个性鲜明。巴赫将寓意深刻的内容赋予抑扬顿挫的宣叙调,却又不失内敛,当中的群戏人们不断变化的细致心理状态,更是戏剧冲突的高潮所在。可以说,把《马太受难曲》放入塔可夫斯基众电影里群戏最多的《牺牲》之中,是蛮有寓意的。

电影故事开始了


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在瑞典,一望无际的平野,一片宁静淡白的广阔晴空。那是美丽的一天,主人公亚历山大和他的小人儿一起将一株枯瘦的小松树栽进泥土,亚历山大跟小人儿谈树木之生命与信仰意义,喋喋不休,说个不停,相反,他的小人儿却刚完成喉头手术,不能言语。此时,远处有邮差奥图骑着脚踏车过来,缓缓走近,并给亚历山大送上邮件,那天是亚历山大的生辰,开始的时候,一切如此美好。


父子俩兴致勃勃走入树林,小人儿被亚历山大一不小心地捶上一拳,雷声响起,首次出现了一连串诡异的幻象:黑白画面展现了一条布满垃圾纸张的街道,一辆破坏不堪的汽车,一张张残破的弯背木椅,不知从何而来的水流贯注,建筑物的倒影,一切如此死寂……仿佛预示了不安与焦虑将排山倒海地突如其来。

毫无疑问,电影没多久就把真相和盘托出。亚历山大的那幢漂亮房子,那个令人向往的幸福家园,没多久就成了一个纠葛不清的情感角力战场。屋里雅致舒适,井井有条,一尘不染,却隐隐然潜伏风波。

那是一个外强中干的家园,歇斯底里爱折腾丈夫亚历山大的阿德莱德、跟阿德莱德有着暧昧感情的家庭医生维德、对母亲充满醋意的女儿玛他……当一众人等回到那个理应最安全的家园以庆祝亚历山大的生辰时,核战的威胁却开始了。一下子,光亮的家居突然暗淡无光,外围的战争引发家庭的即时分化、瓦解、巨变,看似健康的家庭,霎时不堪一击,脆弱得可以。


主人公亚历山大,有着塔可夫斯基最喜欢的人物元素,一个“外表看似沉滞,内里却充满爆炸性情感的人”,他目睹妻子神经兮兮地大呼大叫,在众人面前数落令他窒息的指摘与怨气;女儿玛他面无表情,无可无不可的漠然;看似为友,却跟妻子与女儿有着暧昧关系的医生维德;还有那个对亚历山大妻子老不满、不时反驳的女佣朱丽亚……

所有的都突如其来,那一夜,是亚历山大一生的转折点。面对迫在眉睫的外忧内患,他是如此不由自主。在他的眼里,那是世纪末的颓唐,那一夜,他首次向上帝祈祷——如果可以挽回一切,他甘心永远沉默,独个承担,甚至赔上这个大好家园,告别妻子儿女,告别昔日生活。

这令我想起那个正直与敬畏上帝的约伯,当受到撒旦试探,被告之失去家园、儿女、财产之时,约伯只是起来,撕裂外袍,剃了头,伏在地上下拜,说:“我赤身于母胎,也必赤身归回;,。。”他甚至开始诅咒自己,诅咒自己的生日,“愿那日变为黑暗,愿神不从上面寻找它;愿亮光不照其上。愿黑暗和死荫索取那日;愿密云停在其上;愿日蚀恐吓它……我不得安逸,不得平静,也不得安息,却有患难来到”。

在神面前,他无怨无愤,“他试炼我之后,我必如精金。我脚追随他的步履;我谨守他的道,并不偏离。他嘴唇的命令,我未曾背弃;我看重他口中的言语,过于我需用的饮食”。甚至选择从此缄默不言,“我怎敢回答他,怎敢选择语言与他辩论呢?我虽有义,也不回答他,只要向那审判我的恳求……我虽有义,自己的口要定我为有罪;我虽完全,我口必显我为弯曲。我本完全,不顾自己;我厌恶我的性命”。

《牺牲》中的亚历山大,何尝不是这样?当万念俱灰时,他借着祈祷欲挽回一切,又依照奥图的话与女巫共度一宿,翌日醒来,甚至狠下心肠火烧大屋,从此跟家人断绝。那夜以后,亚历山大不再说话,他的沉默里,包容是如此的多,几乎是爱,而他都默默承受,如此坚执、笃定。

面对家园被大火烧得熊熊烈烈,他在屋前大地跑过来跑过去,大远景见天大地大,亚历山大一脸无语问苍天的姿势,更形渺小。然后见他被救护车上跳下来穿白衣的救护员半推半就拉上车,车子绝尘而去,为一场闹剧似的故事,画上句号。


天空,恢复晴朗;。只见电影中唯一不受污染的小人儿听从父亲指引,给松树小心浇水,又躺在父亲栽种的小树下,静静思考上帝:“太初有道,父亲,这是为什么?”

《上帝怜悯我吧!》

片末,片首的《马太受难曲》再度响起,可以说,《马太受难曲》是《牺牲》里一段相当重要的乐章。那是《马太受难曲》选段中最有名的咏叹调《上帝怜悯我吧!》,高贵雅致的小提琴独奏,配上女声悲伤与哀恸的深情歌唱,如此宽广深邃,却又悲恸莫名。此曲子上接门徒彼得第三次拒绝基督,在公鸡叫鸣的时候,他悔悟自己的所作所为。塔可夫斯基选用了指挥家高奈韦恩无懈可击的教堂录音,令人震慑得不能言说。

“上帝怜悯我吧!”那是脆弱的人类向上苍的一次呼唤,如此卑微、软弱,就像亚历山大得知灾难即将降临时对上帝立下的誓约:“我将哑口无言,我将不再跟任何人讲话,我将切断一切我和生命之间的关联。主啊,请助我实现这一誓约。”《上帝怜悯我吧!》那份深沉凝练的缓缓节奏,也为电影挖掘出受难的核心:救赎、牺牲、承担、爱,充分表现着一股充满震撼力的精神与情感力量。

塔可夫斯基在编写《牺牲》时,一直持之以恒地专注于平衡、牺牲、献身行为、人格的阴与阳理念,那是他真本性的一部分,也是他的基本信念。他说,令他感动的是出自牺牲的爱,这里非指相互的爱,反过来,是完全的施予,可以是单方面的。

依理来看,循此路者都曾被人视为疯子,像那些绝对虔诚的人,都不为人所理解。亚历山大如是,约伯如是,《马太受难曲》中的基督也如是。《牺牲》采用了诗意寓言形式,配合巴赫《马太受难曲》那种智性与练达的情感氛围,不缓不疾地散发出一种典雅气质与温情的忠贞。

咏叹调《上帝怜悯我吧!》里伤悲的抚慰,更带领听者在不知不觉间进入故事情节,跟歌者同悲共哀。诚如电影尾声,塔可夫斯基以那棵枯竭却不失生命力的松树与咏叹调《上帝怜悯我吧!》作结。

塔可夫斯基在拍摄《牺牲》这部电影时,内心充满了前所未有的狂热,加上身患重病(他得知自己生了肺癌),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心力交瘁,死亡的阴影不断笼罩,他只想倾尽所能,拍自己想拍的,他又谨以此片献给自己的儿子,作为希望与信仰的一种祝愿。受难、救赎、牺牲、爱,仿佛是画内画外人物的经历。

 艺品小知识 
塔可夫斯基曾在著作中说,片中有关树木的小故事,在其艺术传记里占有决定性的地位:“有位和尚,一步一步、一桶一桶地把水挑上山去为枯树浇水;默默相信他所作所为有其切要,他未曾片刻动摇他的信念:一天早上,那棵树忽然活了起来,其枝丫上覆满了幼嫩的叶芽。而那‘神迹’肯定就是真理。”
在西方,树木是早年人们崇拜尊敬的生命,具象化了天神、上帝,有着神圣、庄严的象征。在东方,树木一样联系着地神或土神,其丰硕的收成,象征生生世世的繁衍。

接下来,发福利的时间到了

恭喜这三位小伙伴获得

《流动的光影声色》


请你们在【迅风艺品ART】官方微信后台留下

【收货地址+收货姓名+电话+邮编】

请各位小伙伴在五天之内回复小编,否则将视为自动放弃哦~~~

没中奖的小伙伴别桑心~(>_<)~~

点击阅读原文

可以在迅风艺品小店购买(⊙o⊙)哦!


猛戳下方阅读原文,也能购买《流动的光影声色》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