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园地 >【沙话】音乐,是哪种颜色的精灵?

【沙话】音乐,是哪种颜色的精灵?

2022-06-08 00:08:11


音乐,是哪种颜色的精灵?

/绿藜

“老师,每天下班路上您都做些什么呢?”雅淇问。

“听音乐啊。”我指了指半垂在耳朵上的白色耳机线对她说道。往四周看去,绿色的、黑色的、蓝色的、黄色的……颜色各异的线悬在一双双长相不同的耳朵外,仿佛一棵棵瘦长的树,那么靠近你,去隔绝尘埃与喧闹。有时看来更像结在人们体外的两根血管,明晃晃的向着精神或肉身输送着什么。

这样的情景你并不陌生,像我一样不懂音乐却单纯的喜欢它的人也从不少见。音乐是一堵墙,公交车上挤得最近的两个人可能会因为音乐隔成两个世界,借着它暂时逃出当下聒噪而拥挤的世界。因为它是渡船、是河流、是森林,是桥梁……它用声音送你一片羽毛,任轻盈的灵魂坐在洁白的飞舟之上,恣情舒展、自由徜徉。

我从来不是自私的人,但因为喜欢音乐,却偷偷地做过那么一件自私的事儿——教孩子们写乐评。写乐评,那是初中教学大纲上从没出现过的东西,我却因为个人的偏好硬挤出时间扎扎实实地上了两节乐评课。虽然起点太过自我,但每每阅周记读到爱音乐的孩子们一篇篇挺像回事的乐评,心里还是会溢出那么几分浅浅的自豪。大概我做的事情只是在打开一扇小窗子,让他们离音乐的世界近一点,再近一点。不用像我一样,生来对音乐有着天然的狂热,却只能如园外的野草,不时往园子的方向探一探,再探一探,随风扭扭腰肢,却始终看不清楚亦无法靠近,只有风里捎来的香气打身边路过时,带我到想象世界看见那片园子里缤纷的颜色。

音乐究竟是什么颜色呢?我想,音乐是童年的颜色,是童年一般清澈多彩的生活的色泽。

从记事起,我便喜欢唱歌。那时的我不懂音乐是什么,只有一曲一曲唱不完的歌儿,有名儿的没名儿的。我烧饭的时候唱,写作业的时候唱,放羊的时候唱,割草的时候唱,站在屋顶上唱,坐在拖拉机上唱,棉花田里边捉虫边唱……所以,我眼里的音乐是红红的火的颜色,是夜里星光的闪烁,是羊儿的白、草地的绿,是拖拉机后厢里残留的几颗麦穗的金黄。有时,我会一个人踱在家旁边的小路上,走进黄昏的柔光里,陶醉又认真的哼唱出一句句自编的词儿、自动流淌的曲,直到暮色深重,妈妈的呼唤声焦急响起。

那时的我离音乐很近,又很远。我不懂得音乐,只是隐约觉得,我喜欢听、喜欢唱的歌儿就是世界的颜色,心灵的颜色,它变幻不定,但从来逃不出一个“我”。

年龄大了以后,随着个人生活环境的改变和阅历的丰富,对于音乐的认识也日渐立体了起来。

音乐是一种情绪,人们因为心情而选择音乐,音乐也同样感染人的情绪。

音乐是一种艺术,一种科学,它精密、严格的就像数学,错位一个节奏都像刺耳裂帛。

音乐是一种工具,可以用来疗伤,可以为生活中的婚丧嫁娶、典礼仪式等等着色。影视艺术中,它更是必不可少的叙述方式。这时,音乐与情节的契合,与情感的呼应尤为重要。相契则情益彰,更能打动人、感染人;两相出入则益损,反而削弱艺术作品的魅力,让人出戏。

音乐也是一种记忆。它用凝固的音符记录时光、珍藏思想、演绎故事,只要一响起便打开一段岁月。一个好友曾经对我说过,很多人的爱情到了最后都贮存在了一首歌里。有的人听到光良的《童话》便潸然泪下,有的人偶然听到《最浪漫的事》才想起曾经有一个人,你竟可笑的以为将与她终老……音乐本不是故事,是启封故事的开关吧?

几年前在国外工作时,关系要好的德国同事请我去参加她老公的个人音乐会。音乐会在市中心的广场上举行,来听的人并不是太多,但在座的每一位都听的认真而陶醉。几曲下来,虽有西班牙语的障碍,但每首乐曲的大致情感和艺术魅力便已欣赏了一二。演罢,同事领了她的艺术家丈夫和我打招呼。还未走到近前他便抱歉的说道:“对不起,我的歌曲都是西班牙语的,可能你听不懂,有机会我演唱英文歌的时候再请你赏光。”长着一头蜷曲长发的他一脸的歉意。“您的演奏的非常精彩,最后一首是一支情歌吧,讲的是大概是一对青年男女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对吗?我听的眼泪都落下来了”我连忙向他解释道。那张帅气的面庞上疑虑一扫而空,瞬间以一种西方式的狂喜取而代之,凑过脸来,热情的行了一个贴面礼,仿佛我便是一位知己。“Sandy,你真是一个懂音乐的人!”激动的话语从脸旁传过来。我的确听不懂西班牙语的歌词,但歌曲的旋律,不同乐器音色的调和不难传递出作品真实的内涵和情感。音乐是一种无障碍的语言,有它独特的诉说方式,它可以打破国界、跨越不同的人种、不同的语言,直抵心灵。它是以声音为字的文章,只要以心灵去翻阅、去体悟,便会渐渐懂得,渐渐走进它最美的花园。

有一年与楚楚、晶晶她们一起去听交响乐。当时的表演团体甚至是表演的曲目现在已经完全记不清楚了,但那段音乐唤醒的美丽画面到如今还不时在我的脑海中浮现。随着指挥手中的小棒一扬,不同乐器发出的乐声如流水一般缓缓流淌开来。只是过了一两个小节,眼前的乐团和观众仿佛都在乐声里隐匿了起来,刚刚还在闹市中我忽然来到了一片浓绿的森林:低矮的灌木丛上几只小鸟叽喳着跳跃在枝头,忽而又向高处窜去,惊起密叶间漏下来的一缕缕慵懒的阳光;小松鼠们撑着伞尾在高处的枝干上恣情蹦跳、嬉闹,一个长而有力的跳跃里,叶面上刚还安睡的水滴透明地垂落入茸茸的苔藓上,霎时消失在了绿的海洋。嫩白的蘑菇一朵一朵抖擞着撑开伞盖儿看热闹,色彩斑斓的热带鹦鹉扑棱着花哨的翅膀,伸长了懒腰……忽而,群鸟争鸣,远山欢唱,花朵在摇摆,雨滴在起舞,阳光强弱相间眨起眼睛,雨后的溪流奔腾着向远方探秘……这哪里是音乐会现场,这是一片美丽而欢腾的自然天地!生活中的种种不快与烦恼悄然消释在这样一片神秘园里,心灵慢慢沉下来、静下来,在雨后还带着芬芳的土地上,开出一朵美丽的花儿来。你在音乐中忘了世界,忘了自己,只有生之喜悦与天地的大美充盈于心间,在离开的那一刻将美丽变成一片笑容,藏在心田。余华谈及音乐对自己写作的影响时曾经这样表述,“音乐一下子就让我感受到了爱的力量,像炽热的阳光和凉爽的月光,或者像暴风雨似的来到了我的内心,我再一次发现人的内心其实是敞开着的,如同敞开的土地,愿意接受阳光和月光的照耀,愿意接受风雪的降临,接受一切能抵达的事物,让它们都渗透进来,而且消化它们。”是的,音乐让人打开内心,发现心灵与生活的无限广袤与渺小,继而,不断开辟,不断接纳,和同为一。

我不懂得交响乐,不懂得乐器,谈音乐其实也只是在阐述自己的一种原生态的朴实感受。好的音乐,它能以不同音色的配合,节奏的快慢,音调的高低,如此随意又如此精密的表情达意;好的音乐,能以它的温柔或热烈,一条一条抚平心里的皱纹。乐起,心到,卸下顾念和戒备,任思绪沉浸在音乐中,柔化,松弛,一点点伸长,一点点舒展,化为鱼、为鸟、为风,自在遨翔。

俄罗斯画家康定斯基认为,几乎每一种色彩都能在音乐中找到相对应的乐器,比如淡蓝色是长笛,深蓝色是大提琴,绿色是小提琴……画家以自身的视角由颜色向音乐寻求契合之处,换个角度来说,声音本身也有它的色彩,我们听得见,看得见,也画得出每一种音乐的模样。如果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音乐的精灵,那么你的精灵,是什么颜色?





附上一篇小姑娘的乐评:

《默》乐评

/赖昕迪

《默》是电影《何以笙箫默》里的插曲。电影讲述了一个两个人大学时相识、相知、相恋,但却因为各种误会而分开,最后历经感情磨难,终于走到一起的故事。随着剧情的发展过程,歌曲的情感也随之变化。

歌曲是由钢琴来伴奏的,虽然只有一种乐器,但在感觉上丝毫不单调,恰恰相反,歌曲的旋律是其一大亮点。在“默”的基调中,自始至终用旋律保持一种情绪的节制,并让其始终处于一种默的状态。钢琴的前奏是由几个前奏组成的,就像一幕剧徐徐拉开帷幕那样,故事开始娓娓道来。随后即转到下一个情节,歌曲短短几小节,歌声由抑到扬,随着钢琴伴奏声的起伏不停,就像两个人相识的过程,打打闹闹,磕磕绊绊,心里却美滋滋的。接着进入了高潮。这时钢琴却降了调,变得低沉了,歌声也又由扬到抑,这就像两个人在相恋路上的绊脚石,阻碍了他们,随着歌曲的进行,钢琴的节奏又回到了原调,预示着故事的主人公终于突破了困难和阻隔,美满的生活在一起了。

这首歌是由歌坛天后级大歌星那英来演唱的,她特有略带沙哑磁性的嗓音加上钢琴的伴奏完美的唱出了主人公内心强烈、孤单、思念、无奈的情感。歌曲的前半部分唱的很静,音量也小,有种有气无力、如泣如诉的感觉,到了高潮部分却截然不同,歌曲、伴奏一下子高昂起来,仿佛所有积聚的悲伤、思念的情感瞬间爆发出来,整个人都要崩溃了一样。而歌词更加直白的表明了主人公的心情“我被爱判处终身孤寂,不还手、不放手…”“啊…失去你…”更体现了主人公失去挚爱的痛苦和对爱情的执着。

我虽然还没有经历过这些,但却有过因为自己的问题,导致错过、失去了一些很重要的东西,而等到自己想要把握这些时,却发现,这些已经不在我身边了。

没有什么人或事情会一直等你,错过了就错过了,失去了即是失去了。时间不会停止,不会倒退,那么我们,默默追怀,默默追寻,默默珍惜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