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园地 >德彪西专题(二)| 牧神午后前奏曲

德彪西专题(二)| 牧神午后前奏曲

2022-06-07 00:36:38

       《牧神午后前奏曲》是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在这些迷幻的音响中,时间停止了,世界消失了,身体与灵魂剥离,进入半梦半醒的虚幻之中......


       这首作品是德彪西根据一首诗歌《牧神的午后》所创作的,这首诗的作者是同时代一位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



       马拉美是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和散文家,是德彪西的偶像之一,德彪西非常喜欢象征主义诗歌,他在巴黎结交了魏尔伦、兰波、,甚至有乐评家认为德彪西写的不是印象派音乐,而是象征派音乐。象征主义诗歌有一些特点,比如:主观、感性、不喜欢直接陈述客观现实,而喜欢拐弯抹角的运用各种暗示、隐喻来表达某种思想,是有话绝对不直说的典范。20世纪艺术中的原始性、宗教神秘主义、颓废、色情、微妙和很多不正常的、怪诞的幻想性内容很多都来自象征主义艺术。马拉美作为象征主义诗人中的佼佼者,他在家中举办的诗歌沙龙成为当时法国文化界最著名的沙龙,一些著名的诗人、音乐家、画家都是这里的常客。因为沙龙在星期二举行,因此被称为“马拉美的星期二”


马奈《马拉美肖像图》(1876)


       令马拉美获得如此高成就的其中一部最重要的作品,就是他1876年创作的长诗《牧神的午后》,在法国诗坛引起轰动。

林泽的仙女们,我愿她们永生。 

多么清楚。

她们轻而淡的肉色在空气中飞舞, 

空气却睡意丛生。 


莫非我爱的是个梦? 

我的疑问有如一堆古夜的黑影 

终结于无数细枝,而仍是真的树林, 

证明孤独的我献给了我自身—— 

唉!一束祝捷玫瑰的理想的假象。



也许你品评的女性形象 

只不过活生生画出了你虚妄的心愿! 

牧神哪,幻象从最纯净的一位水仙 

又蓝又冷的眼中象泪泉般涌流, 

与她对照的另一位却叹息不休, 

你觉得宛如夏日拂过你羊毛上的和风?



不,没有这事!

在寂静而困倦的昏晕中, 

凉爽的清晨如欲抗拒,即被暑气窒息, 

哪有什么潺潺水声?

唯有我的芦笛 

把和弦洒向树丛;

那仅有的风 

迅疾地从双管芦笛往外吹送,

在它化作一场旱雨洒遍笛音之前

沿着连皱纹也不动弹的地平线,

这股看得见的、人工的灵感之气,

这仅有的风,静静地重回天庭而去。


除此甜味,

她们的唇什么也没有传播, 

除了那柔声低语保证着背信的吻。 

......


       在这首作品中,主角牧神“潘”是希腊神话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掌管农业,羊角鱼身,相貌非常丑陋,星座中的摩羯座就是他的化身(摩羯:......),这首诗的情节主线是牧神潘追求仙女西林克斯的故事:牧神潘因对仙女西林克斯怀着强烈的爱,但畏惧追求仙女会遭到神律处罚而畏畏缩缩,仙女西林克斯美貌异常,但对潘冷若冰霜,为了躲避潘的示爱不惜化作芦苇,潘无法得到西林克斯的爱,只好吹起芦笛。而潘的笛音在后世被认为是带有极端美感的魅惑之音。



       爱、情欲、恐惧、自卑,沉溺于自我虚幻世界中不能自拨的牧神,一改以往古典艺术中神的高大与伟岸,更像是一个失意的凡人。在弗洛伊德性心理学的理论中,艺术所追求的美,本身就源于人的性欲,这从现代心理学角度阐释艺术本质的理论和马拉美这首诗歌中对美的成因的看法不谋而合。用诗意和美来描写丑陋,这或许是马拉美对附庸风雅的上流社会的一种讽刺,可从它受人追捧的程度来看,这首作品有神话、有仙女、有唯美动人的文字,难道讲的不是一个美好的故事吗?马拉美笑而不语,这或许就是他的智慧之处。


鲁本斯《牧神潘与河川女神席琳克丝》


       《牧神午后》一问世,立刻就吸引了德彪西的注意。德彪西从小就不打算当贝多芬那样的大人物,他想当一个活在自己世界中的“小人物”,马拉美笔下的牧神与他的理想不谋而合。而马拉美的诗歌追求语言美、句法多变化和音乐性,这一点极大的启发了德彪西,于是年轻的音乐家开始思索:既然马拉美会用音乐的律动感来写诗,那我为什么不试试用诗歌中的种种隐喻和暗示来写曲子?



       1892-1894,三年的时间,这首《牧神午后前奏曲》正式问世,德彪西诚挚的邀请原著马拉美来观看作品的首演,通常,诗人一向不喜欢作曲家为自己的作品配乐,马拉美也不例外,听说德彪西为自己的作品谱曲,清高的诗人不屑一顾,但当他听了这部作品之后,马拉美立刻回信给德彪西,说:“伟大的作曲家,你真让我感到惭愧!你的音乐把我想说的所有话都说了,我无言以对!”


  斯托科夫斯基指挥伦敦交响乐团(1972年) 




       长笛领起了整个乐队,暧昧慵懒的音色带来一丝浅浅的困倦,这和我们熟悉的长笛好像不太一样。通常情况下,长笛常被作曲家用来写高音,因为它的高音清澈透亮,非常富有歌唱性,而德彪西却使用了长笛的中低音区,模糊、黯淡,也很难吹的响亮,这样的音色在常见的管弦乐作品中可能很容易被其他乐器掩盖,可是在这里,德彪西让所有乐器为长笛让路,在模糊微弱的颤音中,仿佛连演奏的乐手和指挥,都恍惚坠入了一个夏日午后的梦。

       给长笛让路的乐器中,最不服气的应该是弦乐了,因为它们是管弦乐曲中大家习惯的“主角”,无数动人的旋律都由它们表现。但是在这里,它们退居二线,成为了背景音,主要演奏一些颤音和特殊效果的音响,只为了营造一种暖烘烘、懒洋洋的气氛,好像夏天涌动着的潮湿的微风。

       在古典主义音乐作品中,旋律是清晰的、流畅的,可是到了德彪西这里,旋律就像一股任意流动的水流,无拘无束的上下浮动、漫游。在月光和潮水的牵引中,捉摸不定的情感在心中四处蔓延,梦境中的自己,早已化身一棵轻飘飘的芦苇,在水波中轻轻摇晃。



       有人说,听古典音乐时睡着时睡着是一件丢脸的事,说明你只是附庸风雅,其实听不懂音乐。但我却不这样认为,在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前奏曲》中,法国号像丝绒一样慢慢滑过耳边,不用终止式,似乎时间永远无休不止,我想休息,就慢慢睡去;我想舞蹈,就让一阵风把旋律吹来;一切都是美好的,没有冲突,没有矛盾,安心的睡,做一个好梦,这就是此刻最重要的意义。






-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 -



第七乐章

古典音乐推广平台

音乐 | 历史 | 人物 | 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