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园地 >用音符构筑诗意梦幻:走进德彪西的印象音乐后花园

用音符构筑诗意梦幻:走进德彪西的印象音乐后花园

2022-05-22 02:05:42

抓住稍纵即逝的美的幻影,并使之凝固在音符中,然后随着音乐的流淌,展现出一个迷人的梦境世界,这是印象派作曲家所要完成的创造。


克劳德·德彪西(Debussy,1862-1918)


曾经有人用贝多芬与印象派著名的代表作曲家德彪西的作品做这样的对比:如果贝多芬的作品《月光》是月光下流淌的故事,那流畅的旋律将故事娓娓道来;而德彪西的作品《月光》则就是月光本身,一夜倾城。

这大概就是形容印象派音乐,形容德彪西的作品最直接而具象的词语了吧。

今天,为纪念德彪西诞辰153周年(1862年8月22日),“影音新生活”特与大家一起赏析他在十九世纪以前的美幻音诗。


1900年之前

当克劳德·德彪西(Debussy,1862-1918)还是巴黎音乐学院的一名学生时,他就开始尝试新的音乐语言,并公然蔑视几百年来传统的大小调体系。在他20岁时,一位老师不悦地问他:“那么,你遵循的是什么法则呢?”德彪西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我的兴趣。”



德彪西油画


当年,在与对音乐颇为重视的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的交往中,德彪西还结识了魏尔伦、莫奈等其他一些象征主义作家和印象派画家,而马拉美对德彪西的影响具有决定性意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德彪西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作品:


《牧神的午后》

德彪西为马拉美的诗篇谱写的乐曲《牧神的午后》是进入这个梦境世界的大门,它是德彪西确立印象派风格的成名之作:



《牧神午后》油画


夏日炎热的森林中,牧神昏昏欲睡,似梦似真之中,他看到一对沐浴的仙女,那贞洁赤裸的玉肌如一道闪光,激发起牧神的情欲,他奔向她们,搂抱了娇美的仙女,欲送上火热的亲吻,但却被挣脱了;森林中暖气袭人,牧神再度昏昏沉沉地睡去,闪光的仙女和奔流的欲望,与梦境一同消失在稀薄的空气中。




德彪西的这支乐曲就如同一场极其遥远的、流动着的梦,马拉美非常欣赏这一作品,他认为德彪西的音乐更加深刻地揭示出原诗的怀旧情绪,在召唤一个已经失去的天真烂漫的传奇世界。

《月光》

钢琴小品《月光》是德彪西最令人喜爱的乐曲之一,它是钢琴套曲《贝加摩组曲》的第三首,标题可能出自魏尔伦的同名诗,原诗描写几个已经死去的舞者的幻影,在月光下跳着幽灵般的舞蹈;德彪西的音乐几乎没有舞蹈因素,而是描绘了一幅静寂怡人的意境,仿佛一轮明月在天空浮动,融融月光辐射到每个角落,柔和的光影笼罩着万物,一切尽在诗意的朦胧之中。




德彪西在这之前创作的钢琴四手联弹《小组曲》,也与魏尔伦的诗篇有着很大关联,组曲中的四首小品——《在船上》、《行列》、《小步舞曲》和《芭莱》——同魏尔伦《被遗忘的短歌》中的诗篇有着鲜明的对应;它是德彪西早年作品中非常可爱的一部,这些轻盈的音乐将人带入清澄的仙境之中。

《g小调弦乐四重奏》




德彪西的《g小调弦乐四重奏》在当时令一些人感到迷惑和费解,它有着加美兰音乐的影子,富于东方风味,又不乏抒情气质。首乐章那飘忽不定的音乐,仿佛令人坠入浓浓的迷雾之中;第二乐章中拨弦与大提琴之间的节奏感十足的二重奏,似乎是某种迅即掠过的印象;第三乐章最具抒情性,音乐缥缈而妩媚,甚至有点儿伤感的味道,但中部亦有激情突起之处;末乐章以低沉的大提琴独奏开始,随后是一连串足以让人茫然的不和谐音调。

《夜曲》

为乐队的三首《夜曲》是德彪西在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完成的作品,这一年,德彪西同自己爱慕已久的罗莎莉·泰希耶举行了婚礼,后来,他将这部作品题献给了自己的妻子。三首《夜曲》的标题是《云》、《节日》和《海妖》,德彪西解释说:“夜曲”这个标题并不意味着传统夜曲的含义,而是更具有简略的、尤其是装饰性的意义。




《云》描绘了久久凝滞不变的天空,云朵忧郁而徐缓地流动,带着几分凄凉,消散在灰白色的虚无缥缈之中。


法国发行德彪西纪念邮票


《节日》伴随着骤然出现的闪光,空气以舞蹈般的节奏运动;还有光怪陆离的梦幻般的节日行列,它贯穿了整个节日,并与之彼此交融;在这个持续不断的节日背景中,音乐与闪烁的尘埃融为一体,成为整体节奏的一部分。


法国发行20法郎钞票上的德彪西肖像


《海妖》描写大海及其无穷无尽的美妙律动,海妖的神秘歌声随着闪烁着月光的银波荡漾回响,她大笑着消失而去。乐曲中的“海妖”指的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身鸟足女妖塞壬,她专以美妙的歌声诱使航海的人葬身大海。在此曲中,德彪西使用了八声部女声合唱,以“啊”音唱出具有催眠性的旋律,来表现海妖诱人的歌声。


结语:德彪西的音乐是唯美的,在印象派风格外表下,蕴含着一种浪漫的情怀,那是仅属于法国民族的浪漫,迷人的法式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