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园地 >评论日 木卫二评《荒城之月》:荒城明月光,照我独彷徨

评论日 木卫二评《荒城之月》:荒城明月光,照我独彷徨

2022-04-04 22:32:30


柯首映第7场首映短片

《荒城之月》

(第16届台北电影节最佳动画片)




荒城明月光,照我独彷徨


文 | 木卫二



动画片一直是这两年暑期档电影的热门话题,其背后也跟动漫产业的整体布局有关系。无论是尝试国产3D动画的《大圣归来》还是募仿日本吉卜力工作室的《大鱼海棠》,它们都获得了空前关注。


情怀与大手笔制作之外,也有许多独立的动画影像工作者,完成了风格各异,做工不同,与传统历史或中国文化有重要关联的动画创作。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定格动画短片,偏长于动作场面,创作团队被引入到侯孝贤《刺客聂隐娘》的内地宣传。还有像中央美院毕业生耿雪的陶瓷动画短片《海公子》,脱胎于蒲松龄《聊斋志异》,冰凉凄冷的影像质感,走了一系列艺术展览,令人侧目。



再联系及过去几年我参加过的一些短片评奖,动画短片创作可谓五花八门,源源不断地向主流工业输送着各种人才。譬如众所周知的,《大鱼海棠》始于十二年前的一部七分钟短片。还有另一则让影迷凭吊的影史遗憾——杨德昌直至逝世也未能完成的武侠功夫动画片:《追风》。


以这般主流口吻的综述开场,无非是想说明,短片在创作力方面,不仅彰显了一个作者的惊鸿一瞥或灵光一现,它们更像涌动在动画产业背后的鲜活力量,呼之欲出。通往长片的道路,可能折戟沉沙,也可能扶摇直上。毕竟,制作动画片所耗费的精力财力物力都是一眼可见的成本付出。而本土动画片的终极荣光,还是令所有人引以为傲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先于产业,如同电影,动画首先是一门艺术。



这次推荐的短片《荒城之月》,它是一部来自台湾的别致动画。我并不了解导演吴德淳的个人背景。它吸引我的,是以第一人称讲述的阿公(爷爷)故事,全部用闽南方言(台语)完成,还有模仿不同人物的对话,有男有女。


这个二战背景下的爱情故事(能否称之为爱情暂且不提),故事围绕一间小诊所展开,阿公、阿嫲还有无名女子。故事引发的情感扰动,在战争面前,小到被随手一抹,就可以擦拭而去。



影片采用版画加水墨的表现形式,不时出现传统默片的字幕卡手法。配乐是我料想到会出现的南音,它来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渡海去台湾弘扬南音艺术的王心心。一曲李白的《菩萨蛮》,道出了愁情离绪空对月的哀婉感伤。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出现南音(南管)配乐的台湾电影,一是侯孝贤的《戏梦人生》,一是张作骥去年的《醉·生梦死》。前者写小人物在台湾历史迷局中的命运沉浮,他手擎布袋戏偶上台,殊不知,人也是历史摆弄的玩偶。后者以南音唱李白的《将进酒》,写了创作者或人物的抑郁不得志,黑暗,绝望,还有难逃一死。



不难发现,南音是一种带有强烈印记和个人情绪的古雅曲乐,它可以随着歌者自我情感和二次发挥而演绎变化。调子平稳,低沉,舒缓,迂回。慢到你要心平气和,遗忘此间烟火。平得近似清汤白水,却能够直抵肺腑。年幼时听闻,有如来自历史深远处的不知名唱腔。


南音在《荒城之月》的故事里,起了两层作用。一是配乐本身的烘托,告慰离人,一曲诉衷肠。二是带出祖辈生活的历史时代,营造出追忆故人的情境。



与甘耀明的原著小说相比,电影舍弃了日语对话,,只剩纯粹的人与历史。医者,救人。画者,寻找美。这两件事情在乱世之际,都变成了特别幻灭、引发惶然的理想存在。


版画的形式,令《荒城之月》的影像拙朴,力道浑厚。纵然因此缺少了线条上的灵活变化,而只能较多采用到移动、遮挡和叠印的层次变化,但一版一笔的变化,有如一个受制于时局,步步维艰、不得前行的小人物故事。


作为评论者,只能大胆猜测吴德淳导演是希望用版画这一形式,来表现时局的压抑与社会的禁忌。毕竟,这是一个在黑暗中寻索刹那却永恒之美的灵魂故事。正如身为医生的阿公,想的还有救死扶伤以外的事情,他需要完成一幅不再是支离破碎的人体素描画,是一项关乎艺术创作形式,具有更高标准和原则的人类精神追求。

 


一枝草一点露,这只是时局的命运。


古往今来,历史只写帝王将相,到了现代,慢慢有了个人口述的历史。你要耗费气力,在枝繁叶茂当中,穿过浮灯残影,守得云开月明。


《荒城之月》包含了一个重要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反转,但电影却没有点破更多。无名女子的身世如何,后来命运又如何,一切在画作面前,似乎又变得不重要了。更何况,正如后来画作那样,阿公总会一手擦掉,变成了茫茫无所依的灰纸一张。



开篇部分,阿公想画一幅却不可得,表面上是因为世俗民风的保守固执使然。但因为光亮而怕被人看见,因为灯光会招致轰炸,倒也影射了时局的黑暗与不安。


封建时代,中国男人先结婚后恋爱的故事已是美谈,因父母家族之命而结合却没有男女之爱的,几乎是常见案例。故而侯孝贤拍了一部清末男人们到谈恋爱的《海上花》,他们接杯举觞,女人争风吃醋,却出不了那一方屋宇,不问外面时局。


战争的到来,制造了疾病、死亡与破败,也让眼前一切有了可以主动或被动了结的时刻。阿公与女子的相遇,一来是感动于她的坚持,二是被她的美貌,与生具有的生命力所吸引。



至于画下的,不重要。看到的,才重要。


明月高悬之际,映射的是生命的光辉之时,人生与天地,看出去仿佛就会变得更远一些,没有真正的终结。


《荒城之月》,本是流传了一个多世纪的日本名歌,写的也是怀古感今之心绪。置放于影片中的二战末期,与今时之我对阿公故事的回望,形成了又一个呼应,有如濒死般的咳嗽,老式钟表的走动,唤醒作者对生命本质的思索。



月光,月色下的画作,榻榻米上的女性胴体,它们不偏不倚,不代表任何好与坏,画好了又擦拭去,只是属于属于生命的美好与宁静,无关战争、生死和时局。


往大了说,这是一个夹杂了反战诉求、歌颂生命与女性美的动画短片,是一个深受西方影响的知识分子,对东方女性生命和苦难的观察身世。关于这点,只需要注意阿公与女子的人物装束和形象设定。往小了看,《荒城之月》似乎只是关于一个年轻人的彷徨,连情迷意乱都说不上。费牧的《小城之春》,说的是难以抉择命运出路。



但在内容上,它与《荒城之月》的日本歌曲,与南音一曲的静心清流特点,试图达到一种者自照的留白目的。不予道破、余味深局,也让这昧不明的乱世故事,有了不太确定的成分。比如有人看完会想到:那幅画,它真的完成过吗


作者简介|木卫二,著名影评人,生于泉州,现居北京。著有《身不在场》 、《独立日:用电影延长三倍生命》。





@ZERO:很好奇这片子是怎么做的。剪纸还是版画?从来没有看到过这种动画,让人眼前一亮的风格,感觉故事也挺好的,战乱年代的医生和带丈夫投医的女子萍水相逢,于战火中完成一幅素描,世事如转蓬,一篇上好的动画散文。


@Hilda 江枫:旁白很有味道。其中讲述阿公遇到初恋的那一段,感觉很像吴念真的《多桑》里,日据时期遗留的电影院在放着日本的黑白电影,有旁白用闽南语解说剧情,翻译台词。满满都是年代感。


@南门头上一听就是南音王心心,南音的调调和这个片子很搭,荒腔走板的感觉,荒烟蔓草的感觉,也是宿命的感觉。也想起那部叫《桂花巷》的老电影,蓦然回首,只是烟之外……


@老歇菜理解是否终能带来和解?人们首先得与过去的自我达成“共识”,才能释然的迎向未来的坦途。


@白河夜行夜半荒城声寂静,月光淡淡明。 昔日高楼赏花人,今日无踪影。有限的线条勾勒出无尽的情感,木版画的呈现形式与疏离克制的情感真是绝配。


@小可爱莫名觉得配音模仿不同人物的讲话语气很萌呢。


@KHY喜欢这部片,奇奇怪怪,怪怪奇奇。方言也好听,沙沙的,也像烟像月光。



 

本文为「柯首映」原创

转载/品牌合作/商务合作

请联系 jia@yishangmedia.com

QQ:373860976



全球电影短片中国首映平台




柯首映常年征集优秀电影短片

提交作品可登陆网站 www.jiascreen.com

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