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交流园地 >“我月工资6k+,却舍不得买一只2000块的包”

“我月工资6k+,却舍不得买一只2000块的包”

2022-04-17 02:59:10

关注听雨私语,和我一起成长

相遇第668天,第214篇推文。


1


关闭了朋友很久,某日,无意间点开一位朋友的朋友圈,内容真的可以用“花团锦簇”来形容,就这么看了下去,2017年全年的内容居然很快就翻看完毕。

 

这一年,她去了一次上海,去了一次香港、一次澳门,去了丽江大理,去了杭州、婺源,坐飞机回家两次……另外很豪的是,2018年送给母亲的的新年礼物是从免税店买了一只五折后近3000的包。

 

同样是上班族,同样一年几个假期,她可以潇洒地满中国晃荡,而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却是,每年去一个新城市旅行。

 

果然,“消费观”已经把我们的生活质量远远拉开了

 

她在S市一家银行工作,准一线、好工作。S市银行的工资薪酬我有大致了解,每月大约在10k15k。我在小县城工作,每月6k。其实她的生活质量不一定比我要好,可消费观念却比我超前。

 

她可以一年去那么多城市旅行,而我却在计划着旅行怎样可以省钱、怎样住得实惠,慎重地算计着每年一次的“大旅行”;

她舍得用一个月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的工资去给妈妈买一个包,而我却在为二三百的包伤神。二三百,只占我每个月工资的5%都不到,而包不可能跟衣服一样,需要每月添置,一年最多也就买两三个。

 

2


好友曾在S市一家金融机构工作,她说,身边的同事朋友来自五湖四海,受当地高消费影响,大家非常钟情提前消费,加上在金融行业工作,信用卡办得五花八门,各大行都有,几乎各个都敢买敢花、懂得享受,不少女孩子是“月光族”。

 

这种“提前花钱”的“大手笔”消费让她不太适应。她跟我一样都是小地方出身,骨子里多少带着些不自信,很少“大手大脚”。上大学时,很长一段时间她都在给高中生当家教补习功课。拿到第一笔钱时,她咬了咬牙,送了自己一双几百块的天美意鞋子。现在,即便拿着10k+的工资也不太敢放纵。可为了和大家融在一起,加上S市确实消费水平高,她也慢慢改变了自己的消费观念,宁愿多买一件大牌,也不愿意像从前那样,用同样的钱买好几件廉价衣物。

 

我们有多少人过着比自己的薪酬低的多的生活呢?明明可以少而精的选购物品,偏偏买一些看上去并不上档次的东西。看似少花了钱,可内心里一点也不满足

         

3

 

年前,看中了MK一款包,商场2500块,实在舍不得下手,于是我把目标锁定到天猫,找到两三家靠谱的店,大约只有商场一半的价格,我很惊喜,便开始了漫漫采购路。第一家寄过来瑕疵明显,退掉;可就在等待和退货的过程中,另外一家店的同款同色包包断货了……我又气又懊恼,在另外一家店买了一个200多块的小包包做替代。

 

用一个200块的包打发了自己想要买2500块包的心,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

 

这并不是最夸张的一次购物经历,最丧心病狂的一次是买Coach包包。因为在网上购物真假难辨,又适逢周六日,我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翻阅各大帖子、网站,将包包的各种细节对比了一个遍,却唯独对一个细节存疑。我只能判断,这个包为真的概率大约在90%,现在的高仿包虽然技术高超,但是高仿到这种地步的少见。

 

后来,我还找了代购的朋友来看细节,得到的结果是“真”。

 

可唯一的那一点疑虑却成为心里的疙瘩,最终还是选择退货。

 

是,我敢说从今往后一般的高仿Coach包包肯定逃不过我的眼睛,但花费了时间、消耗了能量不说,包包也没有留下,根本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我并不是买不起,一个一两千的包以我目前的工资水准来说并不算“高昂”。为什么偏偏买一个稍微贵一点的包就成了一道如此难以跨越的鸿沟呢?

 

4


最近我去拜访客户,遇到了这样一位顾客。她60多岁,头发花白,一边挑着菜一边跟老板闲聊:哎呀,你说说我家那口子,每个月拿着4000多块的退休金,天天舍不得买这个舍不得买那个。有一次他说自己在路边看到一个几块钱的小吃食,舍不得买。回了家一直跟我叨叨,说那么一个小东西卖几块钱太贵了。我知道他想吃,可是又舍不得买,他呀,哎,一辈子节俭惯了,怎么劝都不听。

 

我能理解上一辈人的那种节俭,爷爷辈那代人经历过艰难困苦、物资匮乏,甚至到了父亲这代,也依然是以节俭见常。他们从小苦惯了,习惯了那种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甚至几十年都无法改变。即便生活慢慢好了,还是一样抠抠缩缩的过日子。以至于像那位爷爷,一个月4000块的退休金,依然舍不得给自己买一个小零食吃。

 

石家庄的最低工资标准是1380元每月,那位爷爷一个月4k+的退休金,在县城生活的他拿着高工资,日子该是多轻松悠闲。退休后的生活相对来说是人的一生中负担最少的时期,明明可以让自己过上相对安逸的生活,却奈何还是一样顾虑重重,舍不得吃喝。

 

这恐怕是很多中国人都有的心理,前半辈子省吃俭用,抱怨生活艰辛,不能活的自私一点“为所欲为”,为自己而活。到了真正可以开始享受的时候,又丢掉了“享受”的能力。

 

如果不改变想法,一生都会生活在困顿之中,有束缚之感。

 

5


记得在我十七八岁的时候,有次跟母亲去市区逛商场,看上一件牛仔小半裙(不记得什么牌子了,但可以肯定,那个裙子的品牌以现在我的消费水平来讲也不算便宜),长度就是不过膝盖那种短裙。

 

我很喜欢,而且当时在打5折,原价499元,折扣价249元。母亲一狠心给我买下了,事后叮嘱我,回家之后你爸如果问你这件裙子多少钱,你跟他说120,不然你爸会觉得太贵,记住了吧?

 

虽然良心上有些不安,但买了这么贵的裙子也只能如此。

 

我的初高中是穿美特斯邦威、以纯、真维斯的时代,也就是大几十、一百多块,冬天的棉衣也不过两百来块,这件裙子当然属于“贵”的行列。

 

回到家,我试穿给老爹看,果不其然,他问了价格:“这小裙子不错,多少钱?”

“嗯……120,商场打折呢!”我牢记我妈的话。

120?有点儿贵呀,不过的确挺好看,做工看着也不错。”

(知我爸者我妈是也!)

……

 

这件裙子的价格就这样被隐瞒下来,从一个“秘密”到现在逐渐被遗忘。

 

那个时候我也隐隐约约感受到,那件裙子的价格确实超出了我们家当时的经济水平,这件事影响之深远,以至于我在大三大四时和同学一起逛街,正价艾格根本不敢看,打5折的裙子才肯勉强试试,偶尔买下一两件。

 

6


父母都是节俭之人,我从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自然深受家庭环境影响,从不大手花钱。上大学时,因为地处珠三角,学校消费水平较高,我却能把每个月伙食费严格控制在300-500,早晨基本就是一杯豆浆(1.5元),两个小包子(1.5元),晚饭常常就省了。

 

还做各种兼职:卖过冰水、饮料,看过大门、洗过盘子、卖过护肤品、当过电话订餐接线员、发过传单……也很少和同学朋友一起外出就餐,觉得很花钱。

 

日常活动就是最省钱的泡图书馆,只要没课,天天都去:免费书、免费水(南方的校园喝水要么宿舍购买桶装纯净水,要么直接烧自来水)、免费冷气。


为了省钱、赚钱,自己的确做过不少努力。

 

7

 

最近在读《断舍离》,我在书中找到了一些答案。生活中总会有这些场景,自己买了一件昂贵的物品,或是亲戚朋友送了自己精致的小物件。可结果呢,这些物品的使用率很低,甚至根本不用,可我们在用的反而是超市里买咖啡送的杯子、磨掉皮的包包、并不高档的衣裙……其实潜意识里,你会觉得虽然自己在用廉价的东西,可被藏起来的高档物品是自己“不配”用的,觉得自己就应该使用那些陈旧不高级的东西,其实是过分强调了物品的好,看低了自己的价值。自己的真实想法往往在物品上可以得到体现,很多时候我们意识不到。

 

这种观点是不是吓人一跳?

 

其实,当人走到一个更高级的阶段,是不需要用“物品”来确认自己身份的,内心强大的人无需过多外物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可现阶段,我们还没有达到那个“自我为王”的时刻,那么选择适合自己,能彰显自己身份的物品很重要。这个“适合”要符合自己的工资水准,要按时、按需采购物品,不过分焦虑未来,不因为低价囤积并不需要的物品。

 

“匹配”是最适合、最舒服的状态。

 

我想,有些时候需要承认人在某种程度上的虚荣(更准确点应该说是承认自己虚荣),但是这种“虚荣”的驱使下,人才更有可能深入的了解自己的所思所求,让自己过的更舒心更快乐。

 

是时候改变自己的消费观念了,只要你愿意。

(完)



Ps谢谢你们还在。

最近更新不多,少了很多关注者,但是,这并不阻碍我的脚步。


3000字,有些长了,不过全部都是真人真事。


好文任意门:

你疯狂“买买买”,到底是怎么了?

有时候,上天很调皮

充足准备,还是边走边看?


不止

鸡汤 | 时评 | 影评 |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