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名家风采 >月光男孩:站在月光下的黑人男孩看起来是蓝色的——熊猫妈妈

月光男孩:站在月光下的黑人男孩看起来是蓝色的——熊猫妈妈

2022-06-17 01:05:50



《月光男孩》是整个2016年里为数不多的能够正面抗衡《爱乐之城》,不让其太过轻易领走小金人的劲敌之一。或许《海边的曼彻斯特》还有于佩尔的《她》也同样优秀,但就如上届未能最终夺魁的《房间》还有《卡罗尔》那样,奥斯卡不再偏执于学院影像的成熟度,转而变得越来越注重格局、受众以及作品的影响力。这也就不奇怪在去年,影像成熟度如此之高的《卡罗尔》会输给《聚焦》,这也就不奇怪在今年,《月光男孩》能从诸多挑战者中脱颖而出,成为那个真正与《爱乐之城》缠斗至最后的对手。



 

观影之前,我本以为自己会获得一次来自道德领域的升华,看到那么一部极力抵制、烘托黑人困顿现状、以及同性恋与毒品是怎样毁掉人们一生的“正确影像”。与此同时,鉴于烂番茄与各地电影节对这部作品整齐划一的好评,我甚至都开始预计这部“正确影像”的克制程度——“是不是无声的呐喊;又或是混沌黑暗中的一缕希望;聪明的导演是一定不会让Chiron流泪的;他只会让该死的观众流泪。”

 

没错,任何人都会从一部围绕着黑人、同性恋的双词缀电影中联想到以上这些特征。可出人意料的是,《月光男孩》的故事比你我想象中的还要简单,影片截取了主人公Chiron在孩童、少年、青年时期的三个时间点,伴随着孤独急促的提琴声,讲述了他长大、相爱、爱上另一个男孩,成为毒枭,在经历种种不幸后最终找到真正自我的故事。


 

影片以Chiron的第一视角展开,其他人则作为Chiron生命中的过客,散布在三段时间轴的各个角落。音轨上是詹金斯刻意为之,令人心神不宁的大小提琴混奏——在毒品肆虐的黑人街区,这样的音乐吐露着痛苦却又在每幕悲剧的结尾扬起一段温暖的尾声。贯彻始终的悠扬提琴声作为领路人,指引观众走进Chiron的生命,同时也点出了这部作品最为与众不同的地方。

 

“肤色、毒品、同性恋,即便眼前的这个孩子承受着世上所有的不幸,但这也仅仅只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关于成长的故事,甚至都谈不上救赎。”



 

詹金斯通过类似马尔柯姆的方式,用大量纪实性对白和与对环境的细腻描写来替代不同种族间显而易见的地位高低。又通过记录Chiron在童年、少年这两个敏感时期的特殊事件(包括与Kevin的羁绊以及吸毒母亲的离去)将毒品、肤色、同性恋完美的糅合在一起,一股脑塞给了最终长大成人的Chiron。不可置否的,这是一出不折不扣的悲剧。然而詹金斯的高明之处呈现在后半段,为了生计成为毒枭的Chiron,从最初不敢承认自己性取向的懦弱到最后谈笑风生着“你是第一个为我XX的男人”,这个诞生在不幸中心的男孩,在经历了人生几乎所有的歧视与不平等之后,迎来的却不是意料之中浪子回头的救赎,相反的,Chiron静静的接受了这一切。到头来,所有的遭遇、无论幸或不幸,都只是生命馈赠给我们的礼物。导演将这个男孩的进化历程推向观众,这其中的感悟与波澜跟肤色无关,跟性向无关,它只是关于一个男孩的成长,就像一个人跳着“春光乍泄”里的探戈,跳着跳着就变成了现在的模样。就像鸡汤体里常说的那样:我们有朝一日会成为那个彼时的自己所厌恶的人。但詹金斯用《月光男孩》的故事为这句话做了个注解:但请别忘了,好与不好皆是上天的恩赐。

 



很多人诟病詹金斯有刻意讨好学院派口味的嫌疑,毕竟把这么多敏感题材融为一体,想不出彩都难。只是当影片结束,这样的指点江山终于可以就此作罢。在成长面前,痛苦充其量只是一个小小的载体。对每个人而言,最重要的是成长之后看到的景色,是生命即使破败不堪却依然坚持盛放的绮丽。对任何电影都是同理,题材可以突破,技术可以创新,精美的画面会被不断改良的手法冲刷成拙劣,唯有对生命的敬畏与真诚能沿续千年。



 

这就是《月光男孩》。要说新颖,他远逊《降临》;要说精彩,他远逊《夜行动物》;要说演技精湛,他的卡司阵容中并没有《第一夫人》里那个惊世骇俗的娜塔莉.波特曼。那么对他的褒奖究竟从何而来呢?也许是真实,也许是同情,也许是成长的过程总叫人感动,也许是你也相信——那个在月光下的黑色男孩看起来是蓝色的。


by——熊猫妈妈

2017.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