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名家风采 >音乐故事汇•德彪西(II)——音乐的诗

音乐故事汇•德彪西(II)——音乐的诗

2022-07-19 23:40:38


德彪西《云》


                                

凝滞的天空,

白云缓慢而忧郁地飘移着,

渐渐融化在灰色的雾霭中



罗马——一座不朽的城市


罗马北部蒙特·品科山上,有着一座由米开朗基罗主持修缮的梅迪契别墅。,也有着被称为“罗马的香榭丽舍大街”的品科路街道。郁郁葱葱的松柏、月桂和棕榈树簇拥着这座建于1557年的别墅,精心雕琢的雕塑静静矗立,安详的眼神仿佛已经看透了来来去去的沧海桑田。



黄昏下的台伯河


柏辽兹说,这里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景色。山脚下,圣·彼得教堂高耸的圆圆屋顶,与庄严神圣的梵蒂冈比邻而居,发源于亚平宁山脉的台伯河,带着罗马鼎盛时期的骄傲,静静流淌,汇入第勒尼安海。



第勒尼安海


戴着“罗马大奖”光环,23岁的德彪西来到了梅迪契别墅,开始他的“违背意志的罗马之行”。一来到罗马,德彪西就抱怨这里的“罗马大奖味”太浓了。他不得不忍受这里那些自以为是的音乐家们之间的妒忌、攻击,以及互相诋毁。别墅里一间一间的工作室仿佛是一间间牢房,巨大的别墅也如同一个坟墓,令德彪西感到无比的孤独,甚至时常暗自落泪。正如同他在巴黎所预见的那样,罗马法兰西学院只希望德彪西进一步表现出他在《浪子》中那引人注目的戏剧和旋律方面的才华。而这并非德彪西所愿,他像是被一张张官僚的网层层包裹,生活令人无比厌倦。



德彪西



“我知道学院肯定不会答应,因为他们自然认为老路是唯一正确的路。但这条路看不见希望!我太迷恋自己的自由了,太执着于自己的思想了。”

——德彪西


德彪西《美丽的夜晚》



在这样的环境里,艺术的缪斯与德彪西若离若即,为了寻求灵感,他开始从诗歌中找回音乐的灵感。为此,德彪西创作了一系列根据诗歌而写的作品。比如根据海涅的诗《阿尔玛泽》而创作的《来自罗马》、根据保罗·布尔热的诗创作的《美丽的夜晚》、《这里是春天》、根据罗塞蒂的诗创作的《美丽的小姐》等。但这些“作业式”的作品并非算得上德彪西上乘的佳作,在罗马这座古老的城市里,德彪西并未得到缪斯女神青睐。



马拉美


1887年开春,德彪西义无反顾地离开了罗马,回到了巴黎。这时候的巴黎,正是一个象征主义诗人、印象派画家、以及瓦格纳的狂热崇拜者的时代。同时,在1889年举办的巴黎万国博览会,爪哇甘美朗、俄国、阿尔及利亚、匈奴等东方音乐,带给了德彪西创作中更新鲜的异域色彩。而象征主义的奠基人马拉美号召诗人到音乐中寻找救星,并“理解音乐的美”终于带给迷茫中的德彪西一个在审美观上的真正的启迪。



象征主义绘画,莫罗《在希律王前舞蹈的莎乐美》


“印象主义”的标签一直伴随着德彪西的一生,他那朦胧而注重色彩性的音响,带来了如梦如幻般的气氛。它似乎是含糊不清的,也似乎是混乱的。但真正影响德彪西的,并非是印象派的画作,而是来自象征主义文学的诗歌。如同德彪西在《大海》中幻想式的描绘,象征主义文学所营造的,是人们心中的幻影。诗是一座桥梁,连接着人的内心世界与“真正美丽的世界”。有形的世界是真实的,诗人脑海中的幻影也是真实的,在真实与虚幻的重重叠叠中,诗人获得了一种奇异和模糊的形象,那不是无价值的想入非非,而是一幅对人们心中“美丽世界”的渲染。



莫罗《尼罗河畔的摩西》

 


首先吹奏的森林之神,

  如果你的笛子大受赞赏,

                                      全靠那诠释之光

                                      来自德彪西

——马拉美

 

在马拉美和爱伦·坡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那种音乐性的诗中特有的韵律感,仿佛成为个别乐器所能发出的声音,在进行有意或无意的“配器”。这是一次美学革命,音乐变成诗的灵感,19世纪末的法国,成为了各类艺术相互汲取养分的起点,诗人们将音乐看作是诗的绝妙的表现手段。这样一个时代,一首交响诗《牧神午后》,迎来了德彪西的辉煌。





                                  我愿仙女们芳容永留。

                                  她们玫瑰般的

                                  肉身这般轻盈,漂浮于昏沉沉的天际

                                  在酣睡。

                                  这是梦吗?

 

                                  我的疑问有如一堆古夜的黑影

                                  停留在那细密纤巧的树枝上,

                                  树林,哎!让我相信,这是虚幻的

                                  玫瑰为我编织的转瞬即逝的梦

                                  我们再想想……

——马拉美《牧神午后》

 


牧神潘恩与仙女们



“我不用音乐来作为马拉美这首诗的姊妹篇,它可能只是这首诗的背景,为了把人们带到和诗相似的意境之中”

——德彪西

 

马拉美的诗,带人走进一片幻想的世界。充满韵律美的诗句,让人似乎分不清这是音乐的诗,还是诗的音乐…… 但不要试图将某一乐句与某一诗句相对应,德彪西的音乐就是音乐,我们要通过想象力去理解它,在诗的引导下,游向德彪西脑海中的幻境。


德彪西《牧神午后》,卡拉扬指挥



在《牧神午后》这首交响诗的编制中,包括了三个长笛、两个双簧管、一个英国管、两个单簧管、两个大管、四个圆号、两架竖琴、弦乐,以及唯一背离常规管弦乐队编制的小古钹。乐曲开始,长笛以极其轻柔飘逸的音调,吹奏出第一乐句。音乐的主题在管乐声部之间来回变幻,竖琴的滑奏,在双簧管、单簧管和圆号三个相互对应的声部中,增添了更多的色彩变化。加了弱音器的弦乐和圆号示意人们,这是一个慵懒困倦的夏日午后。德彪西在音乐中对和声色彩的雕琢,色彩斑斓、褶褶发光,显示出德彪西对这种阿拉伯式风格的喜爱。主题在木管乐器中的相互接替,使音乐越发得富于感官美,充满着欲念。竖琴和木管伴随着弦乐走向幻想的高潮与跌落,仿佛仙女们转瞬即逝的身影,在夏日昏昏沉沉的午后,是那么迷离和恍惚。古钹奏出的微弱如铃声般的音响,在逝去梦境中,闪烁着点缀式的光芒……




这在当时的音乐史上绝无仅有的作品,开启了属于德彪西的辉煌时代。他的叛逆,不再单纯是一个离经叛道的学生,而是开启了一个新时代的大门……


                     “武汉音乐学院研究生艺术团”简介
武汉音乐学院研究生艺术团隶属于研究生部,常态举办的音乐会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教育厅批准的“武汉音乐学院·湖北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生工作站”支持项目。              
 武汉音乐学院研究生艺术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方向,以“受过最专业训练的群体为最广泛的听众奉献最好听的音乐”为目标,以“经典艺术的时尚表达”为品格,充分发挥专业种类齐全的优势,致力于创演丰富多彩的综合性音乐艺术作品。             
武汉音乐学院研究生艺术团聚焦于“人才培养”这一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坚持定期面向社会举行音乐会,由研究生自行“模拟文化产业规律”而“责任开展全程运作”,培养创新意识和市场意识、增强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这项活动已规范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成为一门富有实效的研究生自主学习课程。



下期音乐会预告:

武汉音乐学院研究生艺术团 腾讯·大楚网系列公益音乐会(Ⅻ)将于2016年9月29日(周四)晚7:30在编钟音乐厅举行,欢迎前来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