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名家风采 >太白遗风

太白遗风

2022-03-13 20:22:28

讲李白,确切地说我不知道该怎么讲。对这个人我不是最了解。中国古人有个词是这样说的,评价一个人要“盖棺定论”。意思是说要全面地评价一个人,绝不能单纯地分“好”与“坏”;就像我小时候看电影、听评书那样,人物一出场先给他定个“好人”或“坏人”。等我渐渐长大一些后才知道,世上人有两种——男和女——绝不是好与坏。如果非要就好与坏的思想倾向来分的话,那么人恐怕就只有善与恶之分了。可佛家说“善恶一念间”,那样的话,一个人活一生,就难免做点善事和恶事了。举个例子说,二战头号战犯,他最大的恶是带给世界人民尤其是犹太人的灾难:数以千万计的人死于战争,数以亿万计的人类财富毁于战火。他的恶可谓太大了。然而,同时也正是他的恶点醒了世人,使亲临战火的、失去亲人的、回忆伤痛的、感受战争的形形色色的人深切地感受到和平是多么重要。这里是辩证地说他的恶。那他有善举吗?有。回答是肯定的。比如当元首之初,。据说这也曾是大快人心的。说了这么多与李白有什么关系呢?关系不大——但也许能给你一点认识人的思考——旨在证明,李白虽已“盖棺”,但难“定论”。首先,他已死了千年,史料难查。其次,他没有详尽的个人自传,也难捕捉他一生都具体干了些什么。再次,他活得太洒脱,人称“谪仙人”,查仙人的档案,恐怕得去天堂;我不敢去,你敢去吗?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这个人思想很复杂,天上地下什么都敢想;而思想又是指导人们行动的,所以李白其人很难说。但难说也要说。说什么?就说我个人对他的看法,所以以下言论多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我不是怕别人怎么说,而是怕李白从棺材里跳出来,抓住我的衣领,“你!何方妖怪,敢对俺李白评头论足!来来来,咱俩喝三百杯,看谁先喝死谁就赢!”——你说,我能赢吗?


对,李白是酒徒,酒鬼,酒仙。最典型的例子就数《将(音:qiāng进酒》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按照他自己的说法,酒杯再好也不是供玩赏的;空杯对月是大大的憾事。酒有什么作用?医生说麻痹神经,使人亢奋,“酒壮熊人胆”就是这个道理。然而,酒在李白身上,除了亢奋外,似乎也助长了他的仙气、侠气与才气 。如《侠客行》中云:将炙啖朱亥,持觞对侯赢。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不但喝多了说大话,显然是喝醉了,头重脚轻!可是借酒行侠,“银鞍照白马,飒踏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这就不是一般的醉了,杀人而不留行踪,很难破案哪。如此看来他醉得挺清醒。前半生是不被人重视的,忽一日被召进长安,连玄宗也“降撵步迎,如见园倚”,他很是高兴。这一高兴又喝多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这两句与“天生我材必有用”比显然是醉话,多狂啊。这么狂,这么一个蔑视权贵的人能见容于长安呢!怎能让杨玉环、高力士之流瞧得上呢?被人排挤是想当然的了。玄宗只让他做供奉翰林,不能不使李白感到理想的破灭。于是,他又一次喝多了,借酒劲,让高力士给他脱靴子,杨玉环给他研墨。出了心中一口怨气,可是他也因此离开了长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略略地就李白的一个爱好——酒——说了一个大概,相信我们能从中听出李白绝不是一个普通的酒鬼。他有理想,并为理想而努力;他有才气,并愿一展才华献给国家;他有个性,当志气不得舒展、看清社会黑暗时又愤然离去。所以,我们想了解李白其人,还是从他的一生经历谈起吧。

李白,字太白,生于公元701年西域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5岁时随其父迁居蜀中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父亲李客,可能是兼营商业的地主,家境很富,但不是拥有特殊社会地位的门阀豪客。

幼年始学,青少年时学习相当广泛,用它自己的诗说是“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并“好剑术”。在蜀中时还和善谈“纵横术”的赵蕤交游。二十岁前李白曾作诗《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可证其学: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李白,,、军事家管仲、乐毅、张良、诸葛亮、谢安自比,自称其抱负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同时,李白由于早年就接触并信仰当时很盛行的道教,在蜀中即已喜爱栖隐山林,求仙访道。一方面要做君主的辅弼,一方面要做超凡的神仙,这样就形成了他贯穿一生的入世与出世的矛盾。

26岁时,李白抱着“四方之志”出蜀远游,游历了东部的许多地方。其间也留下了许多游记式的诗词。如: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峨嵋山月歌》)

不过李白却很不愿意走考试这条路,直到他41岁时才在诗人贺知章——就是写《咏柳》的那位——介绍下,进入长安,得玄宗启用。然而不久,他就因受排挤而离开长安,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次游历。

    李白虚岁55岁时,也就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诗人又怀着一颗爱国心投入到永王李璘的幕下,参与平定叛乱。不想李璘有野心,他乘机扩大自己的势力,却又被肃宗消灭,因而李白也获罪被流放夜郎。幸运的是有人帮他而于途中遇赦,然而这时他已是59岁的老人了。流放回来,李白报国之心未泯,一度准备参加太尉李光弼的队伍去讨伐史朝义,但途中的得病,未能如愿。公元762年,李白客死于当涂县他族叔李阳冰家。时年61岁。

综其一生看,李白是仕途不得意的,但他又是幸运的。困难、凄苦和孤独造就了这位“谪仙”,名垂文苑青史。显然,我这样的评价对李白是不公的,这也有违现在的幸福标准——以其不幸成就其幸。其实人生本不必受那么多的苦,只要清新寡欲就行;其实人生本不必有那么多的不幸,只要政通人和就好;其实我也不必作什么李白的讲座,只要大家心知“太白遗风”就够。

既然说道“太白遗风”,那咱就讲太白的遗风。现在和过去,都有许多酒店、酒馆、酒楼张旗挂匾,上书四个大字:太白遗风。字要大,以显得有气势;字要行书或草书,以显醉态。不用说,这里的太白遗风是酒风。喝酒没什么大错,何以单写“太白遗风”而不写“太黑遗风”呢?恐怕是想沾点儿李白的光吧。可如今有几个人能喝出太白的仙气、太白的豪情、太白的文章呢?而且更没听说李白是因为喝了什么茅台、杜康才“逸兴思飞”的。这就好比有些广告——想上清华请吃某某某,请喝某某某。才怪呢!别学习了,都去吃喝吧,不成猪才怪呢!

长安古道,五花马劲;巴蜀江流,灰白衣飘。人知李白是一个书生、诗人、酒徒,实不知李白更是一个剑客。一个“侠”字才是贯穿他一生为人行事的关节所在。

开元三年,偏僻的剑南道青莲乡来了一位神秘的客人,他一来就打听李客。而这位李客是从西域回来的富商,也是一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的隐士。其先祖是汉代名将李广,近祖李皓是凉武昭王。主客相见,分外惊喜,于是促膝长谈,几过夜半。谈至酣处,忽听院内呼呼风起,推窗望去,只见一个少年正在舞剑。这少年面如秋月,眉宇高朗,身手矫健。一招一式,气概非凡;一往一来,顾盼神飞。这舞剑少年就是李客之子李白,年不满15岁。时李白已作诗文几百首,更似乎他的剑术比诗文成就高。

但他的剑术一生都没能派上用场。只有野史两则:一是在城都见义勇为,打得几个调戏妇女的泼皮喊爹叫娘;一是在长安仗剑出手,打得几个哄抢自己包裹的强盗屁滚尿流……李白,骑五花马,佩龙泉剑,几乎游历一生,他的剑术,大多在话浓酒酣的宴席上用以助兴……真是可叹!

中唐有三绝:李白的诗,张旭的草书,裴旻的剑舞。在当时的情况下,连裴将军的剑都未能建功立业,何况李白呢?

中国古代文人学士都有仗剑出游的习惯,是他们都懂得剑术吗?也不尽然。但李白却是个货真价实的剑客。宋代大诗人辛弃疾、陆游也是终生佩剑,文武兼备,难道他们不是受了李白等先贤的影响,难道这不是“太白遗风”吗?

李白一生与酒为伴,“李白斗酒诗百篇”说的就是李白与酒和诗的关系。但李白果真嗜酒如命吗?谁愿意整日烂醉如泥,胃里似火烧?谁愿意时不时的当街呕吐?只有压抑到极点、悲愤到极点的人才会借酒浇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一个愁字,才是李白酗酒的真正原因。

怀着一片忧国忧民炽热心肠的李白,不辞劳苦地一次次漫游奔走,渴望得到推荐和重用,却南行失意,北游空返,……他只有借酒浇愁、悲歌自怜。这才有斗酒浇不灭的穷愁,长诗泻不尽的惆怅。

是他的才学不足以济世吗?

先不说李白的诗可以神游宇宙夺造化之奇。李白熟悉历朝历典,并有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他一生都在下层,知道百姓的疾苦。他熟知诸子百家学说,知道朝廷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颗精忠报国效忠李唐王朝的赤子之心。

可是,天子并不需要这些。

天宝元年,已经42岁的李白终于奉诏进京,一时他觉得天高地阔,认为出头之日到了。它曾反复构思的《宣唐鸿猷》历数祖制,,并提出了清除时弊的十大条款。他写了改,改了写,就想等天子召见时一并献出。他的这些主张应该说抓住了当时李隆基王朝的焦点,更打到李林甫、高力士之流的痛处。可是,此时的玄宗早已失去了开元年间的锐气。李白虽奉诏进京,但他自始至终就没有说出这些主张的机会,更没有他施展才华和抱负的条件。

他只有终日饮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一首诗,醉人的酒还在里面,既道尽了对功名富贵的轻视,又反映出诗人当时复杂而矛盾的思想情绪。气概豪迈,语言奔放,如大江泻空,似金石掷地。

李白也曾有过滴酒不沾的时候。一次是他住在招贤馆等皇帝召见的时候;一次是他住进翰林院后。那些天,他整日将《宣唐鸿猷》带在身边,随时准备献给天子,生怕误了苍生社稷,有负天子的厚望。可是天子不需要和他商讨国家大事,只是时时用他讨娘娘的欢心。久而久之,李白的心凉了,他终于又烂醉如泥了。这,。

李白曾有诗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又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可是,当真正一文不名,为衣食而累,李白又不得不摧折长眉、强屈傲骨,陪人含笑赋诗,靠沽诗卖文度命。这时候,谁还能想起当年那位才华出众、文思敏捷的巴蜀才子李白?谁还能想起那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绵州剑客李白?谁还能想起那位仗义疏财、有求必应的峨嵋义士李白……我们从李白诗中看到一个豪迈、旷达、浪漫、自由的天才,却不知李白也有为五斗米折腰而不可得,到人门下当食客的窘迫。所以李白“但愿长醉不愿醒”;所以才有“梦游天姥”的梦境和“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憧憬

李白又最喜欢赞美月亮。大概是因为月亮它不偏不倚把清辉洒满人间,能唤起人们心头的无限缠绵吧。李白爱月亮,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当他在寂静的夜晚无限惆怅时,他举杯邀明月”;当他在峨嵋山盘桓数月,将要离开,他吟“峨嵋山月半轮秋”;当他出三峡过荆门,他唱“月下飞天镜”;当他悲叹报国无门时,他吟“又闻子规夜啼月,愁空山”;当他和友人对饮时,怅然而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就连天子让他写一首驾幸温泉宫时,他还写“霜仗悬明月,霓旌卷夜云”;还有像“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石镜更明天上月”、“且就洞庭赊明月”、“元礼同舟月下仙”、“月光明素盘”等等。就在李白西赴瑶台(意指死)会群仙之前夕,他还写下了“孤猿坐啼坟上月,且需一尽杯中酒”的诗句。临死都年年不忘天上的明月、杯中的美酒,可见李白心中有多么大的悲愤、忧苦!

在安徽,当涂县,重病缠身的李白刚好一点儿,他就邀老船工划船,要到江中去喝酒,赏月。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与人共度,人与月共眠。那一夜,明月清辉,独独不见了李白。他到底是酒醉捞月而失足,还是不满山河愁苦随屈原而去了,我们无法说清。我们只知道:李白,使一个朝代丰富多彩;李白,使中华星空永远灿烂;李白,永存于后世的景仰之中。


台湾诗人余光中曾写有一首《寻李白》:

寻李白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

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

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

把胡马和羌马交践的节奏

留给杜工去细细地苦吟

……

树敌如林,是世人皆欲杀

肝硬化怎能杀得死你?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

    李白早已去了,而“太白遗风”之酒气、剑气、侠气、才气,哪一口气都是足以席卷一切沉沦丑恶的狂风。让我们重温历史之真切,缅怀先人之真情,垂范明月之贞节,呵护月华之无私吧!

吃人间米,行神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