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名家风采 >小菊(原创):记忆中的月光池

小菊(原创):记忆中的月光池

2021-12-25 20:06:08

随州文艺,一个行走的心灵药箱

     


       


         我身份证上的地址是,鹳坑巷18号,它是月池旁的一条小街巷。也不知道是从哪个时候起,人们把这个半边街,起了个诗意的名子,叫做‘’月光池‘’。

        我问过,比我老头还老的老头,那些老人说,娃子,你说的是不是‘’鹳坑"啊?

        我的家住在食品公司院子里,以前有个叫‘’鹳坑‘’的大堰塘在旁边。我猜想,那个堰塘可能就是,传说中的‘’月光池"吧‘?

        "鹳坑",它属于肖家湾生产队,记得它的周围都是菜园子。有条小路,从龙门街通往医院,到雨天,路上尽是些泥巴浆子,非常不好走。我每天从这条路经过月光池、医院、天主教堂,去实验小学上学。

        那时‘鹳坑’’,水面宽阔,像个大脚盆,只是它比脚盆的水深得多。从我知事起,几乎每年都有人淹死,这些不幸的事发生,让我们小娃子对它感到恐惧害怕。特别是晚自习后回家时,最担心路灯不亮。总是邀上几个同学,结伴而行。

        肖家湾的陶队长,是个能干的人,每年春天,"鹳坑"里会投放很多鱼苗,住在附近的人,洗菜、洗衣裳、洗床单都在堰埂子边上。我经常与同学武兵、兰勇、三秃子,趁中午看渔塘的人回家吃饭时间,用竹条子做的鱼竿,或是直接把鱼线绑上钩,偷偷地躲在堰塘边钓魚,那时养鱼不投饲料,全靠天养,鱼不择食,很快就钓到几条喜头鱼,急忙的跑回家,放在脚盆里养着。


       夏天闷热,大雨前堰塘里的鱼缺氧,鱼都会从水底涌起来,浮在水面呼吸,黑压压的一片,全是簇动的鱼头。陶队长见此情景,总是急得象是热锅上的蚂蚁,忙着召集队上的青壮年,持铁锹棍棒站在堰塘边,守护着集体的财产。

        每当此时,堰硬子上,围观看热闹的人很多,趁机捕鱼的人也多,有的人背着撒网,有的人拿着抄网,有的人拿虾粑,有的人持鱼叉,还有些路过的人,直接用雨伞扚。把个"鹳坑‘’围得里里外外水泄不通。

        捕鱼的人,虎视眈眈地盯着鱼群,看塘的人,虎视眈眈地盯着捕鱼的人,双方对峙着。看热闹的人挤去挤来,一惊一窄地呼叫,趁护塘的人去追赶别人,手脚快的人,急忙在水里挖上一网,扛着满满的一网兜活蹦乱跳的鱼,飞快跑掉。

        眼前的这一切,陶队长看在眼里,真是急得上窜下跳地,不知所措。

        贫困的日子,大家的幸福都很简单,快乐也很容易满足,一家人围坐在桌子前,哪怕是一锅没有肉的萝卜汤,也连汤带水吃得舒畅。

       在那个年代,有时为了看场免费的电影,需要从月光池走到烈士陵园背后山上,原(八二二八)部队,电影散场后,三五成群的人,走在黑漆漆的夜色里,任然兴致勃勃地讲着电影里的故事。


       改革开放初期,‘’鹳坑’’这个大堰塘,占据了太多的地方,影响周边环境发展,又经常出意外,政府出钱把它填平了,陶队长又抓住机会,在填平的堰塘上,建了一栋三层楼的‘’月光池旅社‘’,弄了个茶馆,开了间餐馆和小卖部。生意红红火火的做了好几年。

        前几年,还听当初来随城做瓷砖建材生意的福建人陈水货说,他当年来随州,就是与几个同乡在‘月光池旅社’包下房间,住了几年。那时候,从外地来的生意人大多数,都选择住在那里,是城关镇当时条件最好的旅社。

       回想这些,不得不佩服陶队长,当年有眼光,有头脑。善于把握商机,带领肖家湾的人致富,无论是种菜,养鱼,搞企业都做得绘声绘色。

        这是就我记忆中关于月光池的故事,一个没有月光的浪漫景色,却映照着平平淡淡的生活,这个没有一点诗意的地方,她时常在我梦里。

 摄影:夫子

 文字:小菊


小菊相关文字链接:


小菊(原创):草店子街的往日时光

小菊(原创):南关口的娃子们

小菊(原创):小东关的七十二家房客

小菊(原创):易嫲嫲的卤肉店

小菊(原创): 老徐的羊肉馆子

小菊(原创):煤炉子的温情时光

小菊(原创):我对一桥的回忆

小菊(原创):猪儿巷

小菊(原创):光阴的故事

喜欢此文?

转发到朋友圈、微信群吧~


                                                                  ■ 随州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