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名家风采 >赏析 | 德彪西引发的爆棚之夜

赏析 | 德彪西引发的爆棚之夜

2022-03-10 02:50:13



文 | 寇燚



我上一次听张艺已经是几年前,记得当时有拉威尔的《圆舞曲》。1月14日,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张艺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的音乐会又是法国作品,也许芭蕾式的管弦乐是我们的缘分所系。


音乐会的曲目设计很有趣,先是巴洛克作曲家伊莱亚斯·帕里什·阿尔瓦斯和弗朗索瓦-阿德里安·博耶尔迪厄的两首竖琴协奏曲,然后是20世纪音乐开拓者、法国作曲家德彪西的标题音乐《夜曲》和《大海》。上下半场的共同点是都使用了竖琴这件乐器,显示着法国音乐精妙的底色。

    

阿尔瓦斯和博耶尔迪厄的两首竖琴协奏曲妩媚多姿,虽然竖琴独奏家哈维尔·德·梅斯特和上交孙之阳演绎精湛,但囿于作品的保守,就像维瓦尔第众多彼此雷同的小提琴协奏曲那样精致却缺乏新鲜感,让人觉得美好却很难为之倾倒。


然而就在观众有些倦意的时候,独奏家梅斯特加演的两首竖琴曲目震惊了现场。竖琴这件乐器黄金般的音色、巨大的音量对比让所有人屏住呼吸,在完全没有理解门槛的旋律中,沉醉于雕刻式的拨奏里,充满仰视感。狂热的掌声让梅斯特像体操运动员一样跳跃着返回舞台,再三谢幕,若不是他意志坚强,恐怕本场音乐会结束得更晚。

    

下半场进入德彪西的世界,这位20世纪音乐的开创者让音乐更加具有氛围感。他大多数管弦乐都有标题,但十分抽象,比如《夜曲》。如果你认为是一首描述夜晚的作品,那么它远远超过了夜晚所能概括的内容,也许这更接近一种意识流,无始无终。张艺指挥上交把握住了《夜曲》孤寂的特点,但乐队似乎尚未充分活动开,特别是第三部分“海妖”的女声合唱没有达到飘渺魅惑的恍惚感,使得《夜曲》的神秘感稍嫌不足,略显冷清。

    

到了《大海》,乐队在演奏前又调了一次音,从竖琴拨奏开始即显示了更大的进取心。张艺棒下的乐团突出了中低音与温暖的色彩,节奏松弛,对力度的推进从容自信,达到了较高的融合度。在投入的演奏状态中,一个小细节放大了指挥与乐团的默契程度。张艺的指挥棒不知何时没了,改为徒手工作,离他较近的乐团大提琴首席黄北星注意到以后,趁机从地上捡了起来,放回到指挥谱架上,丝毫没有耽误演奏。在这首配器与和声都极为玲珑的作品里,上交爆发出巨大的能量,独奏与合奏都拿出了极佳的状态,大提琴声部、铜管和打击乐最为出彩。在第三段《风与海的对话》高潮处,音乐厅被辉煌的力量所笼罩,观众无不折服于张艺的能力,衷心送上不息的掌声,乐队首席甚至也在要求指挥加演。


可以说,自这个乐季之初与小提琴大师弗兰克·彼得·齐默尔曼合作以来,这是上海交响乐团带来的第二个爆棚之夜。





有音乐的地方 就有音乐周报

投稿邮箱:yyzb197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