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名家风采 >上元 | 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上元 | 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2022-06-14 21:53:53


《青玉案 元夕》

(宋)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为什么叫做元宵节呢?因为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还有出门赏月、猜灯谜、舞龙、舞狮子、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



特别是正月十五吃元宵的习俗最为普遍, “元宵”最早叫“ 浮圆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南方叫“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美满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馅有豆沙、白糖、山楂、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枣泥等,先是拌馅料,和匀后摊成大圆薄片,晾凉后再切成骰子小的立方块。然后把馅块沾水在粉成面的米粉里像雪球般滚动成了元宵。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


 


为什么叫上元节呢?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它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 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




一说,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听说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




为什么称春灯节呢?起源自汉武帝於农历正月十五日於皇宫设坛祭祀当时天神中最尊贵的太一神,由於彻夜举行,必须终夜点灯照明,此为元宵节点灯的开端。在自印度传入中土后,由於道教神仙术与燃灯礼佛的虔诚互相结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乡灯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挂灯,形成一个中西合璧的独特习俗。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或说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严格意义来说,我国的元宵节的“情人节”功能胜于七夕节。在我国古代,平常女子大多“三步不出闺门”,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尤其是那些大家闺秀,成年累月深锁在深宅大院的绣楼里,一年到头也难得出来几次。惟有正月十五,才可正正当当地打开禁锢、走出香阁,汇入那摩肩接踵的人潮中,借赏灯猜谜之机,寻觅意中郎、幽会情中人。在诗词内有过许多美妙动情和感人至深的描写。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的词“募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且和你离芳街,步星桥,略寻徒倚,递歌声梅落侬李,响铜壶玉漏频滴。”“归来重把阑干倚,慢慢的唱和新诗赠月姊,直等那斗转参横始掩扉。”这些都是发生在元宵节的情节。



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时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京剧大师荀慧生的《元宵谜》也是讲述男女爱情的,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而不是有人认为的七夕。下面云水为大家精选了我国古代有关上元节的古诗词,大家一起品味一下诗词中的浪漫意境:



 

     正月十五夜灯(唐)张祜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进天上著词声。

 

   诗曰(唐)李商隐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人赛紫姑。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诗曰(宋)姜白石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

(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生查子 元夕 》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京都元夕》 

(元)元好问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 

    长衫我亦何为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

    折桂令 元宵(元)失名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汴京元夕》

 (明)李梦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 金梁桥外月如霜。



    《元 宵》 (明) 唐寅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夜踏灯》

(清)董舜民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绝。

    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

    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不如归去,难畴畴昔,总是团圆月。


     《上元竹枝词》

(清)符曾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正月十五日夜  

  (唐) 苏味道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十五夜观灯

 (唐)卢照邻

  

  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

 

  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诗曰

 (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这里列举二三。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