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名曲赏析 >【读首诗】距离,只有一寸月光的厚度

【读首诗】距离,只有一寸月光的厚度

2022-05-16 19:06:13

海,那一寸月光

【福建东山】陈凤君

你蓝得义无反顾

在直达我之前 总溅起千重雪浪

你来又往 从海至我

贯穿始终的全部 想你的深处

想你的身后 无计可施呀

而触手可及的

已轻起 再落下

此后生命与体温的关系

应是在3637℃之间

整个流牧的过程 用掌心托起

距离 也只有一寸月光的厚度

林仕荣推荐

这是我第四次向“六种武器”推荐诗歌。因为我认为我已经洞察到一寸月光的存在对于一个人内心的作用。

对于一个生活在海边县城的人来说,海似乎是一种依恋,更或者说是一种信仰。在略带咸味的生活气息中,省察自身和为自身设定一个生活的位置,与繁花似锦的大城市一样都具有决择的艰难性。

海像生存的特性一样义无反顾,不管你在哪,它始终在那里,不依不饶地翻卷着它喋喋不休的暗语。这是需要聆听的,像聆听诗歌的内心一样要具有足够的耐性和一颗氧气充足的心灵。

读这首《海,那一寸月光》,会不经意地想到张若虚,也会想到一个在街道居委会上班的中年女子。张若虚的企图或不尽明显,但这一寸的月光,竟是照亮了一个人内心的深处。那是微弱的光亮,投射在大海以外的街头巷尾某处断墙的一次剪影,它是用触手可及的而无法临摹的悲伤,排列成一节节断裂了逻辑与思维的文字。

我一再企图去了解这首诗的写作动因。但只能得到更为疲惫的徒劳。直到我突然想起人体正常体温的这一要素,我才突然发现这首诗的成因——病中写的诗。由此,理解这一首诗的真正内涵也就显得简单了。

当海成为一种依赖或是一种信仰,人海中的依赖或信仰又是什么?

倘若一个需要关照的病人正在期待中,而“总溅起千重雪浪”的那个“海”,在哪里?或许会有一种人道情怀的现实意义存在,而显然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却是复杂的。你是来了,却又走了。“从海至我”是这首诗的一大谜面,海是人物指代还是距离的指向?或许解读为“从海那边到我这里”,以说明某种过程的事实存在更为合理,因为下文提到了“贯穿始终的全部”。此处是略带逻辑嫌疑的。但尽管如此,从“作者与读者不可能存在零距离”的这一事实之下,我还是能够跨越这个阅读与理解的障碍,还是看到了“想你的深处/想你的身后 无计可施呀”这一种无奈的精神感慨。但作者并不就此一任让情绪似水一泼了事,因为更为深层的暗伤在其内心深处已经结痂长茧——“触手可及的/已轻起 再落下”。似乎必需想象这样一个梦境中的无能无力,才能最终获得与作者的共鸣。但我很快发现这种共鸣也是无力的,虚弱的。因为作者的实际企图远比张若虚来得简单得多——作者只需一些点的存续而已。一个正常人的体温是众所周知的常识,而这种常识却是需要作者用掌心去呵护与承接,因为它已经是一种被流动放养(流牧)的舍予。在人海之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看似只有一寸,而作者用了“月光”这个主题词,则将诗意提到了足够的高度。月光如练,人间有情。月这个千百年传承下来的意象,与量词“一寸”形成了天衣无缝的阅读美感,但这一美感是悲凄的,它有着与诗意同样足够宏大的意义——天上月光一寸,人间相距万里。

显然,这首诗的推荐或有所欠缺,但我以为作者将诗题定为《海,那一寸月光》,又有了足够的弥补。海与月的文学佳作,历史早有佳作难计。但当我们从作者的愁肠走出之后反照诗中月与海之间的联系时,是否可以发现在人情冷暖的背后,暗夜中那被讴歌的海的蔚蓝是否还有存在的美感?又是否发现在这月光的朦胧之中,对于亟需温情的人类,一寸月光又意味着什么?作者通过病中的体察,将那漫无边际的海所指代的信仰落定到了一个可以替代的实处——人海,在虚实相结合的缝隙处,让我们看到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悲情,同时又让我们从温情的不足再次地体验了人间那近似断脐的伤痛与对亲情的极端渴求。

此处的理解,或能成为本诗的推荐理由。

林仕荣,男,1971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0596》诗刊副主编。著有个人诗集三部,诗歌评论集一部。现从事校园文化策划和民间教育工作。


【欢迎荐诗】

欢迎推荐感动过你的好诗,请将你推荐的诗作,加上一段推荐的话,发送到121274889@qq.com.


---------------------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如果你喜欢六种武器,请关注我!
公众帐号:海峡都市报-六种武器
微信号:hxdsblzw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