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名曲赏析 >周末图书馆 就像月光恋着海洋,教我如何不爱“家”

周末图书馆 就像月光恋着海洋,教我如何不爱“家”

2022-07-31 19:39:47

“周末图书馆”——爱读书的人为愿读书的人深入介绍一本书的栏目。

今天的荐书人是彭应翃,她是南开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暨南大学文艺学博士、广州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近年来主要从事外国文学及儿童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最爱的作家是安徒生和简·奥斯汀,最喜欢阅读、闲逛、拼LEGO。虽至中年,她仍渴望自己保持一颗少女心。今天,她向大家推荐的是《家》。

(美)卡森·埃利斯 著
赵可 译
新星出版社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看似寻常的事物,它们不仅对人的生命具有非凡的意义,而且包容着极其深厚的蕴涵。家,便是这样一种简单而深刻的存在。《家》,正是表现了它的简单和意境深远。

每个人都有家,但每个人对“家”的了解又有多少?翻开《家》,追随着鸽子的身影,我们穿梭在都市与乡村、天空与海洋。在山巅、在密林、在遥远的世界、在幻想的国度,小鸟的每一次停留都将各不相同的“家”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房屋、殿阁、马车、帆船、帐篷、鸟巢、贝壳、树洞、蛛网,千姿百态的家展示着各有千秋的美丽,千姿百态的家也诉说着相同的话语——那些应该讲给孩子们听的关于家的秘密。


1

每个家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要用想象填满。这是家的第一个秘密

从乡村的一座房子,到城里的一套公寓,从宫殿、茅屋,到山洞、蜂巢,家的体积、形状、色彩、位置丰富多样,这似乎暗示着发生在家里的故事亦各自精彩。

坐在窗口的女孩正在为什么事情烦恼?爬桅杆的孩子们每天做什么游戏、会在海上经历怎样的危险?悬崖上的小房子里住着一位修行者吗?那个把房间布置得舒适温馨的老奶奶,她午饭吃了什么?她今天有没有去教堂?在成长的历程中,家是孩子们最初的世界,家也为他们提供了关于信任和亲密的最早诠释。所以,当家以可见的面貌出现在孩子们面前,发自心底的亲近感会驱使他们不由自主地靠近它、触摸它。

于是,在《家》的每一个跨页里,我们都能够强烈地感觉到,看得见的家安静而坚定地用墙壁和屋顶包裹着专属于它的剧情,洞开的门窗却又召唤着孩子们去想象那四壁之内的看不见的故事。

孩子们的想象可以从现实出发,亦可以全然建立在幻想的土壤。对孩子们来说,在鞋子里安家的小人儿和住在巡演巴士里的流浪艺人,他们的故事有着同样可爱的纹理;而发生在恢宏宫殿中的传奇——不论这宫殿属于阿拉伯王子还是海洋之王,都必定有趣且激动人心。

不论在陆地、海上、还是天空、甚至外太空,只要家以具体可感的形态被画家呈现,那么在孩子们心中,这有形的依托便令与它有关的所有想象都显得同等真实——这种真实是爱幻想的孩子们认知世界的真诚方式。

各不相同的家带给孩子们不尽相同的视觉感受,不同的观感所刺激的想象自然也会朝不同的向度伸展、衍生出风格迥异的故事。日本商人住在一个多边形的家里,他的故事是否也像他的家一样简洁而奇特;北欧之神必定拥有复杂又精彩的经历,一如他的家华丽宏伟、装饰繁多。

家的众多种形态不仅在形象与色彩上拓展了孩子们的视野,亦凭这丰富和多元为他们想象的丰满提供了无限可能。


2

每个家都有不同的故事、住着不同的人,却都藏着相同的感情。这是家的第二个秘密

细读《家》,我们会发现,各色各样的家尽管有着大相径庭的面孔,但是构图中细部的表现、反复出现的“细枝末节”,却似乎赋予了它们相似的表情。

门前的植物安静地生长,那是家在等待,等待给予回家的人温暖的微笑;明亮的窗口没有窗帘遮挡,那是家在盼望,盼望离家的人早日踏上归程;桌案上的咖啡杯、从烟囱里升起的袅袅炊烟,那是家在守护,守护那些辗转奔忙于红尘俗世的人,为他们消除疲倦、补充能量;绳子上晾晒的衣物,那是家对人的承诺,承诺不论世事沧桑、命途坎坷,总会坚忍而专注地陪伴身侧,永不相离。

在这些场景中,家不再是由冰冷的材料构建而成的无生命客体,它不仅具备有形的躯体,亦俨然拥有无形的思想与情感。这份充盈着情感的生命力实际上是由家与人的关系决定的。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家就成为了我们的保护神并且会永远忠实于它的职责。

正如加斯东·巴什拉在《空间的诗学》中所言:“在人的一生中,家宅总是排除偶然性,增加连续性。没有家宅,人就成了流离失所的存在。家宅在自然的风暴和人生的风暴中保卫着人。它既是身体又是灵魂。它是人类最早的世界。”《家》正是通过那些在沉思、在盼望、在守候、在呵护的有灵魂的居所,向孩子们展示了最简单的形象怎样与我们密切地相连、以及它们对我们的生命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由砖石、水泥、茅草、木头这些无生命的材料构建而成的家,为何竟然拥有了情感与灵魂?事实上,令家成为有情居处的并非建构它的材料本身,而是居住于其中的生命个体。“每个简单的伟大形象都揭示了一种灵魂的状态。比起风景来,家宅更是一种‘灵魂的状态’。即使它的外表被改造,它还是表达着内心空间。”加斯东·巴什拉此处所言的“内心”与“灵魂”,其真正所指是怀想着家的“人”的内心与灵魂。正是人对安全的渴求铸就了家坚实稳固的特质;也是人对温暖的期盼赋予了家温柔亲厚的表情;还是人对纯真的怀恋造就了家优雅纯粹的气质;更是人对幸福的向往完成了家从容别致的风姿。

当我们翻阅这一幅幅家的肖像,便沐浴在它深情凝视的目光里,而这目光映出的,是我们从童年起便积淀心底的对它的依赖与眷恋。这一切情意的表达虽然并不算直接,却仍然从画面、色彩、构图、表现元素中隐约地渗透出来,并在读者的心中(不论成人抑或儿童)留下或深或浅的印记。

孩子们习惯在阅读中寻求故事的乐趣,他们也倾向于在阅读中获得情感的依托——获得关于美善、关于真诚、关于幸福、关于梦想的快乐体验。《家》不仅用想象的空间满足了孩子们对故事性的要求,也通过情感的空间与他们有限而率真的感性经验发生共鸣。所以,孩子们是在阅读《家》,其实也是在了解自己。


3

每个家都是一段或想象或现实的旅程,一段段旅程连接成不断成长着的诗意人生。这是家的第三个秘密

表面看来,《家》的每一个场景似乎都是独立的个体,彼此之间并无直接的关联。但是细加观察,我们又会发现,这一幅幅画面并非支离的碎片,而是被纳入一个统一的结构之中。在第一个场景中,画面的主体是一个鸟巢、一只起飞的鸽子。鸟巢的意象吻合了这本书的主题——家。而将鸽子置于画面的中心位置似乎暗示了这只小鸟将成为我们解读《家》的关键性线索。

果然,在此后的每一个场景中,鸽子都以不同的姿态反复出现,每次出现都为孩子们展示了一种家的可能形态。欣赏每一处居所、想象深藏其中的故事、感受背后的情意,在品读每个跨页的过程中,孩子们获取信息、投注精力、好奇心得到满足、获得情感的体验,这仿佛是经历一段生命的旅程。鸽子的飞行和停留正是把一段段旅程串联起来,形成人生的长卷。

这游走于现实与幻境的生命旅程并非流水般平静无波,而是在斑斓的色彩中蕴含着成长的诗意。鸽子飞行的起点,是一栋乡间的房子,而最后一个场景,仍然是这栋房子。只是在起点处,这是一栋无人在场的房子,而在终点处,房子的主人——代表作者本人的艺术家——正站在窗口张望。

首尾呼应的场景将看似不连贯的画面纳入了一个完整封闭的统一体中,细节上的差异则表明这看似静止的结构包含了内在的发展变化。我们从懵懂的年纪出发,此后,每一次与现实或想象中家的接触,都是一段生命的旅程,而每一次全新的体验都令我们对家、世界、自我的认知逐渐丰富和深入。

在奔向世界的脚步中一次次地路过各色各样的家,在不知疲倦的旅程中尝试各种生活、品味各种情怀。而最终,走过万千山水,看遍万般风光,尝遍百转千回的喜乐悲欢,我们终于读懂了家——那个最初的世界,并且在其中发现了真正的自己。

从想象的激发,到情感的体验,再到自我的认知,可以说,通过视觉的盛宴,引导孩子们理解家、热爱家、建构家、从而建构自我,这就是《家》的意义


购买这本神奇的《家》,请点击“阅读原文”


爱心树童书
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爱书人

转载请联系爱心树童书

加入爱心树读者俱乐部:

幼儿QQ群:54146494     小学QQ群:244322345

联系爱心树童书:aixinshu2010@si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