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名曲赏析 >在月光下,写诗(剪月成诗)——品读张军峰的散文集《掬水向月》

在月光下,写诗(剪月成诗)——品读张军峰的散文集《掬水向月》

2022-04-16 04:15:32

在月光下,写诗(剪月成诗)

——品读张军峰的散文集《掬水向月》

癸巳暮春,从大长安文化艺术沙龙群信息中看到一则消息,曰沙龙成员出了一套文丛,其中有一本叫《掬水向月》,匆匆入眼,顿觉这书名好浪漫。后来得知该书是大沙龙会长张军峰所著。于是有了拜读的念想,想知道一个大男人何以能够写出如此柔美情调的书名,这样的名号下,又涵盖着怎样的思想情怀?是年仲夏,终于见到了真面目。

呈现于面前的文集,装帧设计简约、清新、雅致,素洁的封面左下方有写意的淡淡的水月倒影,书名是中规中矩的黑体字,底色是素雅的白,整体给人感觉淡雅而宁静。封面上唯一与我想象中相异的,是书名的字体。窃以为,如此柔美情调的字眼,应该用潇洒飘逸的书体才显得协调吧。稍凝眸方明白,是我落于俗套了,作者更有妙思。或者,他是要用这“刻意的形”来达意,用横平竖直的“坚硬”来表现无形水月的内在精神。是呵,水固然柔弱无形,却能胜过至刚至强;月纵然轻逸薄凉,却能涵摄万物、光明黑暗。

端详着这赏心悦目的清雅,仿佛皎洁的月光在静静地流泻,又像清澈的水流在柔柔地漫漶,直要浸入人心里,让人不由得想要走入这书页的内部世界,它一定蕴含丰富、宁静而华美吧。

1

触摸月光

有人说,喜欢月亮的人,是有大情怀的人,是真性情的人,骨子里藏着浪漫。望着月亮会真心动容的人,在一碗清汤素面里,也会照出多彩风姿;即使于艰涩的尘世中打滚,也永远不会沉沦潦倒;在平淡的寻常日子里,总有爱如溪泉奔涌。显然,本书的作者张军峰先生是一个有望月情怀的人。

《掬水向月》的开卷之作即是同称为《掬水向月》的一篇小文。放在首篇,既是为书名作一注解,也是点明主题,反映作者的主导思想。读完这一篇小文,由衷地赞叹:月光原来这么美!月亮作为人类古老的精神家园,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似乎越来越为人们所忽略或淡忘了,生活在都市中的我们,绝大多数人已经好久没有抬头看过月亮了,而作者却牢牢地用月亮寄托着自己的精神情怀,那种“掬水在手,朗月心头”的浪漫主义情怀,灵动毕现;“只要心里有,月色漫无边……月亮看不见了,月辉依然”,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诗意观照,也跃然纸上。

 “……水龙头里居然还有一滴一滴的水在滴答,我用手聚拢一起,接了好大功夫,才接满一拢,正想撩向脸颊,却发现月光明晃晃地就映在我的手里,天上一轮,手上一轮,此时我的心里骤然又升起一轮,天上的月在手,手上的月在心,心里月飞到了家乡……我还要什么呢,有如此曼妙的月色,有水可掬,有月盈手……”,感觉自己仿佛触摸到月光了!柔美曼妙,不可言传。看到这样一些极富画面感的优美文字,心顷刻被感染,甚至,你已经不自觉地站立于月光下,在自己的手心里也还原出作者的水光月色,然后,跟着作者一步步浸淫于“掬水在手,朗月心头”的浪漫情境中,用心去触摸月光,而让“我的脸沐着皎月,无限暖意醉心间”了。

进入《掬水向月》的阅读,清晰地感觉到,月亮是无法忽视的第一要素,快乐或伤感,作者都绕不开投向月亮的目光。除了首篇专写曼妙月色的《掬水向月》,另一篇以美丽的《红月亮》为题,写了作者懵懂青涩、又纯真美好的情感心路历程,那情那景,的确如朦胧又灿烂的红月亮般美丽。而在《那年那月的商洛》一文中,月亮是诗意的忧伤, “那夜很冷,月如钩。……在瘦月夜的山城转了半天才找到这家馄饨馆,像孔乙己一样……五毛钱买下的,还有倒映在碗中那弯弯的月亮……五毛钱买下的馄饨真好吃。碗里的月亮被我喝碎又复原,复原又喝碎。” 几个简短语句,就勾勒出了作者其时处境的辛酸狼狈,然而,这种现实中原本尖硬的艰辛,因为有了月光的照拂,便也具有了几分婉约的美、诗意的光。

月亮,是作者关照平淡日子的隐秘力量,而文学,是作者探向月光的手臂。

2

娘亲亦月

《掬水向月》中出现的另一个明确意象,也是作者的第二个精神指向,是母亲,是那亲亲的娘,或者可以说,娘,是作者心头的另一轮明月。除了专写娘的文章,其它很多篇章里,似乎是在无意识中笔尖就自然而然地写到娘了。我们透过作者的文字看到的,是一个勤劳朴实、坚韧刚强、隐忍善良,令人可感可念的传统农家妇女。在《娘》里,娘的一生是苦难艰辛的。因为父亲的早逝,原本柔弱贤惠的娘要独自支撑一个家,撑起五个孩子的天空,因而,娘不仅“是个闲不住的人,自打我记事起,娘几乎每天都有做不完的家务,天天总是第一个起来,忙前扫后,做好早饭等着一家人。晚上总是最后一个睡觉,收拾好一切,准备好明天需用的。”而且,“娘是个倔强且不易与人相处的人。……娘不受人话,吃过农具坏了的苦头,因而万分珍惜,才把自家的东西看得很紧”。在作者这些朴素平常的文字里,我们真切感受到一个单身母亲的自尊自强和坚忍不拔精神。

文中所现另一些场景,却让阅者即刻感同身受,“……麦袋子跌落水里,我也滑倒在地上,娘大喊着,吃力地抱起湿重的袋子,袋子口却挣开了,麦子洒在地上水里,娘跪在地上,用手掬,刨,雨湿透了她的头发衣衫,我分明看见娘凄哀绝望的神情。……那年月,粮食就是生命,这种眼神,若干年过去了,我依然不能遗忘……娘受的苦如这般的,还很多很多……”我的心被攫住了!每个字于此时仿佛化成了一道或若干道细细的电流,一道道电流合成密集的网,从你微细的神经和血管一扫而过,瞬间,你便泪湿眼眶了。作者的寥寥数语,既为母亲所受的苦难做了形象的刻画,为母亲的刚强坚韧做了有力的注解,又为母亲的“倔强且不易与人相处”找到了充分的理由,是啊,看到这里,谁还会在意母亲的倔强难处呢!没有这份倔强,如何成就那样的坚韧刚强,又拿什么支撑那沉重异常的日子。

这段话所凝聚的感情真挚浓烈,这样的情感表达在作者的整个书写中很少见,或者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其它地方的娘是这样的——“娘说,娘的声千里之外儿都能听见,儿的声千里之外娘也听得见。”《娘》“……一道星河,让我依偎在娘的怀里,遐想万万千。……娘说不了很多,可娘会拍着我,给我念儿歌。……娘虽然没文化,可为了哄我睡觉,又学来了新的……”《葡萄架下的歌谣》“娘识字不多,不会说别的,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吃饱穿暖好好看书去……娘说,不管你将来走得多远,老家总是你的挂念……”《烧稿子取暖》“娘呆在老家,自己做自己吃,干点小活,她高兴,我不放心,便生痛苦。”《中秋漫笔》每一言词都可以看出,娘是传统意义上贤惠、温和、慈爱的女人,并且有着普通人那不动声色的智慧,日复一日用她的慈爱温和地教导着自己的孩子。

事实证明,“娘”的教育是成功的。《娘》里面说:“那时我只恨我太小啊,帮不了娘。那年月,粮食就是生命,这种眼神,若干年过去了,我依然不能遗忘,尽管我后来不愿再提到此事,娘也不愿提,可每想起这件事,我就眼睛湿湿的……”;“我好想吃娘做的那碗然面,我知道,娘也愿意一如既往地做给我。看着我大口大口地吃下,娘肯定心里很高兴。”《心病》里“我出门时,娘还是一如既往地让我照顾好自己,繁琐而啰嗦,我一如既往地说知道了。……儿对娘一辈子都是愧疚,娘对儿一辈子都是包容。”一个个细微的家常情景,再现了“我”与娘的贴心和懂得,以及母子连心这一人间至真至纯至亲的情感。温暖与慈爱,便是娘给予“我”的最好的教育。这恒定的温暖,是“我”一生的心灵卫衣,是“我”闯荡世界的最大资本。

娘是高悬于“我”心头的一轮明月,她那淡定宁静的光辉,始终恒定如初,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急不躁,无边无涯……

3

月亮山下醉吟

自古月是故乡圆,人是故乡亲,谁不说俺家乡好,而 “我”的家乡在终南山下,终南山不仅苍茫博大、钟灵毓秀,而且被认为是人类神秘力量的凝聚处,有“月亮山”之称(见波尔的《空谷幽兰》),“我”仿佛也因此而更多了些爱恋故土的理由,状写家乡的一山一水,莫不倾情倾力。

抒写人物,需要作者的敏锐观察力和语言驾驭能力作支撑;而写景状物,重点则要考察作者的为文态度。因为,真正写好山水地理等景物,仅仅靠写作者的真情实感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翔实的资料作基础,这就要靠为文者的认真负责精神来作保障。动笔写一个地方前,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从《掬水向月》中可以看出,作者张军峰的文风,显然与他的人品一样,扎实而严谨。他的语言力求朴实干净,三个字能说清楚的,绝不写五个。对于笔下的每个地方,他都是了然于胸的,足见,他在动笔之前用过心思,动过一些感情之外的感情。这种负责任的为文态度,实在难能可贵!时下有许多写作者(包括本人在内),往往对一个地方只知道一点皮毛,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便凭借一时热情而盲目下笔,企图“以己昏昏使人昭昭”,其结果往往是满腔热忱造出一片朦胧模糊。我等当向这位认真的写作者学习,扎实功夫、严谨为文。

叙写家乡的山山水水,张军峰同样遵循了用最少的文字完成最详尽的介绍的原则。他写某个地方,必阐明其历史和现状,从空间上的纵横定位,至时间卷轴上的自然发展,如画坐标一般清晰明了。写它的客观存在时,捎带着用聊聊几笔交待清楚“我”与该地的因缘纠葛、来龙去脉,还有“我”由这个地方生发出的种种感怀思辨等等。在这样的叙写过程中,作者赋予每个地方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也使得他的文本具备了相当的可读性。

如《引镇往事》一文,行文不过两千来字,即把这个与“我”有着特殊关系的古镇的过往今昔交待得一清二楚,“引镇像一位满脸沧桑的老者,虽寡言少语,却满腹故事。”作者将这个有着满腹故事的古镇的框架不急不慢地徐徐道来——“关中四大古镇之一、素有‘万人集’之美誉”,老街的布局地貌,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它的古称和今名的由来,它在历史上的辉煌,它在兵家眼中的重要地位,它的商贸链、商号以及贸易兴衰史等;捎带着把“我”那朦胧的情愫和模糊的就业过程,梳理得脉络分明;末尾,用了三百多字,将一个生长于斯的老文学爱好者那落魄中夹杂着得意的人生状态,抒写得活灵活现,令人动容“……他和他的第四任妻子,住在引镇附近一个破得能顺着房顶窟窿找见星星的屋子里。……文学的梦在他身上如夏花般美丽,也如同引镇的过往般让人回味……一段寒窑戏文直到我们离开还回荡在院子里皂角树的顶上,随着一只在树顶绕匝的乌鸦飞远了。”作者的语言,总是画面感极强,跟着这些文字,不需要想象力,便可轻易还原出当时的情景境域。作者躲在一旁不动声色,读者却早已获得身临其境之感。

《醉在樊川》是作者写景类文章中篇幅较长的一个,因为,“长约十五公里”的樊川道上,“景点如繁星璀璨”。樊川“是被少陵和神禾两塬夹出的一条川道……一条潺潺的潏河蜿蜒其上……”,川塬上分布着大小八座寺院:牛头寺、华严寺、兴教寺、观音寺、洪福寺、兴国寺、禅经寺、法幢寺等,一个个法相庄严,不能不说道;还有历史悠久的著名杜公祠;民族英雄将军的陵园;“顺着樊川道再向东,过杜曲,就到了桃溪堡……”这些都是值得说道的地方;还不止呢,“樊川的瑰丽景色还有很多”,竹园村的《大公报》主编、无冕之王张季鸾墓;,“虽然多为小景小点,倒也星罗棋布于川塬间”,不由得人想要多留些文字。

那种“站在少陵塬脑,远眺巍峨终南,近俯秀丽樊川,北是悠悠凤栖山,南是雄浑神禾塬”的雄阔,“潏水共两塬于一色,落霞与八寺相辉映”的壮丽,置身其中,感受着“历史的博大深厚,川塬的雄浑壮阔,终南山的钟灵隽秀,竹林、麦浪,繁花,澈水……”等等丰富内涵,哪一处都值得说道,哪一处都堪费笔墨。丰饶美丽的樊川,引得作者醉吟其间,醉得忘了他一贯的矜持,连同他的文字也不自觉肆意起来。

其它如《最美是扬庄》、《终南归隐》、《汤镇水事》、《凤栖塬的颜色》、《冢圪瘩》、《蜂屎岭》等等有关家乡山水的篇章,莫不是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而且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篇篇读来皆属精品。

作者写景时似乎更具激情,往往一改他文质彬彬的矜持形象,他写到三河口的壮美“落差处设坝置闸,湍湍之流顿时形成两种景象。坝上形成湖泊,水面像一面镜子,蓝天、绿树、碧水、白云,时不时鸥鹭翔集,溅起片片涟漪,水光倒影,人在堰上,恍如仙境。坝下则浪花翻滚,水流湍急,奔泻而去,似壶口小缩影……”,字里行间仿佛涌动着作者澎湃的欢乐。不需要再罗列了,类似以上的优美词句,在《掬水向月》中俯拾即是。

综上可知,作家张军峰委实有能力将一个个沉默的地方,立体地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不仅有骨在架、有血有肉,而且有情有趣、有辨有识。

4

月光下有你

《掬水向月》中,写人的篇幅占了百分之六十左右。作者敏于观察,更善于提炼总结、传神抒写。他的语言生动活泼、简洁朴实,带有鲜活的画面感。常常用简短的一段文字,就将一个人物形神兼备地展现于读者面前。他写人,从来不用传统的白描手法来交待人物的鼻子眼睛身形体态,也不见热情激越的情绪和夸张的言辞,作者似乎未动声色,而各色人物在他的笔下就那么活灵活现了。看完他写过的人物,你由衷地感觉到,这个人,你已经认识了。

书中所写人物有男女老少各个年龄段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身份则包括作家、艺术家、商人、隐士、僧人、幼儿、市井百姓等等,众多的人物抒写中,竟然没有雷同的语言穿插其中,也没有僵硬不变的叙述模式,而是自如地适时转换着语气、调整着节奏,对每个人物都用了只适合他本人身份性格的文字。

作者笔下的人物,以书法家居多。《虎贲书家——程引岳》中“见了程引岳先生,我才知道,字果然有斗大的,笔果然有如椽的。……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磅礴之势……先生的榜书具有王者归来之气势……挂在墙上气吞山河之势的作品跃然眼前,似骏马奔腾,若宝剑出鞘,仿佛此室也纳它不下,遮掩不住。……笑容中,平静而安详。让人诧异,纸上的波澜是从哪里来的呢?”行文中把一个关中汉子“直率、豁达、豪爽”的性情展露无遗,更从书法研评中体现出了“虎贲书家”的凛然浩气和钢骨铮铮。配合主人公的性格,作者的性情好像也变得率性豪爽了,至少他的笔此刻是这般神韵。

长安的书画家很多,而“写字的再多,你就是再绕,也绕不过一个人。花白了多半的头发,时常被一毡帽盖着,对襟黑布衫,布鞋,休闲绸裤,刮得不干净的胡子,略黑的肤色,不大却有神气的眼睛……”这就是《不羁书家张新生》,是作者不多的人物白描之一,许是因为他太有特色了,引得作者打破常规予以观照,并“徜徉在他不羁的书法作品中”, 品读他的“不循古法,不受羁绊”。“读他的狂草,犹如一声秦腔吼,……满纸鹤唳,满纸风声,气势迫人。柔肠处,又有千媚百红,细雨无声”,而跟着他的酒后纵笔和高谈阔论,心也变得不羁起来,如行云流水般,“乐哉悠哉”。

还有喜欢临碑纳砚的王江的“讷与冷”,他“凉凉的不喜不悲的样子”,他的字“溶个性于阚拙,持冷峻倔强于庄实之中……不近世俗必无媚无毒,因而具备精气神,看他的字如看背负长剑之侠客,行于江湖,笑傲其中。”如今,他已是一匹“腾空而起的黑骏马”,令熟悉他的作者本人觉得得“重新审视才是”,也让读者记住了这个人。

以小楷见长的《秋慧女士》,作者变换了全新笔触,似乎随着她的蝇头小楷而婉约起来了。盖因秋慧女士家乡所在三河口景致的壮丽毓秀么,且看 “她常常在日出日落时到三河口来走一走,看鸥鹭,看朝霞余晖,感悟大自然的绮丽。久而久之,心沉静如湖面之水,纹波不兴。然而暴雨过后水坝一侧更加平静清洁,天清气爽,绿树环绕,倒影旖迷,而坝下一侧则惊涛拍岸激流翻滚狂泻而去。这样的静动撞击给了王秋慧以深深的震撼……”;或者因为“沣出纸,水漂帘”这传唱了数千年的歌谣说的正是沣河岸边的蔡伦造纸术传承地北张村;或者出于“我对于写小楷之人有特别的敬慕之情”;或者只因为秋慧女士习字时 “沉静缜密和执着” 的精神,她的小楷“洁整宁静、秀雅清逸,集古、雅、拙、静于一体。……既端庄又活泼,朴实而严密,雅致而不纤巧,具通融之美,兼有女性的清丽、温雅、娴静、安适之外,还有宽博灵动一面,因而尽显灵逸之态”;也可能因为“读她的字,清心寡欲,字里行间显尽淡泊之志。其篇章里既法相庄严,又色相俱空。其外柔内刚、沉厚安详之韵,无女子之怯懦,有高士朗秀飘逸之风”,而且,作为小学校长的她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现在看她的字“沉静中透着坚毅,密实中透着舒朗,拙朴里着尽空灵”……如此内韵丰富的优秀女子,的确值得大费笔墨,必须用心用情抒写。

而《城南书社》里的那些背景参差的书法爱好者,作者各用三五语便使十余人个个神态毕现。《访和生先生》时因先生的“一诺千斤”和谦恭随和而生的种种感触和心灵收获。

《刘岚其人》好像是作者笔下唯一一个画家,他是作者的校友,因为志趣相投,当年曾同室习画相伴学习,因而也算同学。因为同窗情谊,也因为彼此间的熟识,还因为对好友的赏识,作者显然多用了些感情。从高一时便在校园画展中崭露头角的刘岚“志存高远”,克服现实生活中的重重困难“自创前程”,后来“如愿考上美院”,并在画界“一直恒持且成绩斐然”。文中打动人心的,是作者回忆当年的寒窗苦读情景:两个清贫的少年,在夜里学习之余,便“拿一沓黄草纸,煞有介事地画画。……一方面临王雪涛齐白石八大山人等等古往先贤的作品,一方面揣摩聆听从画里渗出的哲理人生”,每得佳作或妙思,先请对方“评头论足”,或相互鼓励,或彼此指点,以至于“我的房子他的房子贴满了墙”。而那时的“互相研习,常常夜不能寐,或疯癫大笑,或安静揣摩”,让我“至今思之慨叹不已”。是啊,这样一幅清新淳朴的画面,任谁能不抚掌赞叹、欣之向之!让我们跟着作者来品读当年的有志少年的画作吧,先前的他“尤以小幅见长,笔素而透清气,墨韵张弛,花鸟鱼虫俱落落有致。”近来不管“大张小幅,俱浑然天成,存古趣,又生新意,不管疏影横斜还是暗香浮动,俱从容灵动”。他的画“凝神渗智,透着风雅”,观其画作,感觉如“高士独行,清风自吟,朗笑绝尘”,你不仅也“心随其荡漾,如被勾魂,乐不思返”,而随他醉在山水之外、禅机之中,“醉在他的世界”……

而《芷苓儿和她的温馨文字》中,作者俨然将自己柔化为一古典仕女,比李清照还要柔弱多情的女子——“春的午后,如果偷得闲情,坐在竹椅上,最好有一杯清明的新茶,阳光懒懒暖暖地照在脸上身上,自是惬意无比。于此时若有一本闲适的散文集,当是神仙了。散文最好是芷苓儿的那种。”于是,“特有的温柔的恬淡的气息一下子弥漫心头……芷苓儿的文字就有这种拉扯你情绪的能力”,看到这里,你不知道是作者被他读到的文字感染了,还是他自己的情绪拉扯出了芷苓儿的文字的温馨,“芷苓儿的文字还常常让你挂着几分闲愁,让你柔弱得像一个有几分小恙的女人,痒痒地,缓缓地,享受着若有若无的郁郁寡欢……读她的文字,我总认为是可以疗伤的。”小学老师芷苓儿真名叫曹林燕,果然是个温婉、清丽的女子,她“左手执锦书,右手弄女红。……指间细密,心间缜密。”她的文字恬淡优美,当勿庸置疑。而作者张军峰的这一番解读,却着实令人诧异,真要疑是纳兰容若先生于月光下复活了,否则,以一个现代男子的粗糙刚烈,怎会如此细腻善感,而滋生出这般柔美婉约、曼妙多情的心思!

体现作者另一面柔情的,是《我家有女初长成》一文。写女儿“彤”的成长岁月,回忆起女儿幼时的贴心,作者“就醉了”。不长的篇幅中,父亲对女儿的怜爱之情呵护之意,漫溢于字里行间。作者笔下年龄最小的人物,是个叫《家碧》的不足一岁的婴儿,他却也有办法把小不点写得神态毕现,“碧瞅着我,不说话,眼睛一翻一翻的……碧却在胜胜(爸爸)怀里一副桀骜不驯的样子,……还是那副戒骄戒躁的样子”。是啊,一个不足一岁的孩子,可不就是这般样子么!

写完大小艺术家们,作者的笔触转向他身边所熟识的朋友们。热情快乐的摄影家《田建国》;为人爽朗、率性坦荡的《沣河石子》张福旺;颇有些成就、耿直健谈的建筑商《庆镇汉子》砼工;吹的一口好埙并视埙为情人的长安吹埙人秦实;秀外慧中、典雅美丽的才女杨莹的卓绝风貌《有个女子叫杨莹》;对待工作敬业认真并勤耕于文学园的央视网记者温进国等等。这些常在身边的熟识之人,作者用了一种轻松自然的笔调,亲切朴实的生活化语言,如同写意画般,看似随意,却极为生动传神。

对人的写作中,历史人物可谓信手拈来,各人物故事了然于胸,由此可见出作者扎实的历史知识积累,大概受益于他幼年时“慑于父亲的威严”而背诵的历史年代歌吧,以此为引子,他显然用了相当的功夫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的历史,于是,刘邦、柳下惠、宛儿们、张候等,、、,就以熟悉如身边友的姿态,活现于他的笔端,展示于读者面前了。

而对历史人物有意无意的剖析和独特解读,则见出了作者以史明智、敏锐深刻的思辨能力。《刘邦这竖子怎就成了事》,从标题可以看出,作者欲从质疑切入这个著名的历史人物的内核。作者从汉高祖刘邦的家世出身一路写来,少年时的优裕家境和无忧生活;十七八岁到三十多岁期间的任侠道路上的广交友;三十二岁后以“大哥门生”身份结识了重要人物萧何和夏候婴,接着是周勃和樊哙,成为“刘邦夺取天下的武将班底”;直到公元209年,,设祭坛,立赤旗,自称赤帝的儿子……”,将一个身无长物的小人物成长为英雄的过程,梳理得脉络清晰,最后反证出,刘邦的胜项羽,“不是偶然的”。他“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这竖子成事是有道理的。”

《宛儿的那些唏嘘事》中,作者详尽整理抒写了三个不同朝代、不同身份,但同名“宛儿”的才女们的生命际遇,由当代的诗人范术婉的薄命写开来,“术婉已大化于天地间,正月的冷风将我的思绪扯远,也将宛儿的裙袂扯成一面旗帜,这面旗帜飘扬到了唐朝”,扯出了“上官宛儿”;“……再让思绪将才女的裙袂拉向宋朝”,于是,“南宋才子陆游和才女唐琬”一并出场了。作者详细介绍了才女们的极致之美、绝代风华和惊世才华,解析了她们的传世作品,大发怜香惜玉之感慨,慨叹历史的不可思议,为“才气绝伦”的美女们唏嘘不已。

其他如柳下惠、张候、韩信等等人物,作者皆有自己独到的观察与解析。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散文虽是一种自由文体,却也要遵循“形散而神不散”的原则。难得的是,作者的所有抒写,不管哪一方面的题材,皆能做到资料翔实,而紧扣主题。

5

追月

《掬水向月》中还有相当篇章上面没有解读到,其中有一些是作者直抒胸臆的短章,如《一种情愫》、《心有千千结》、《稿费》、《获奖》、《人在江湖飘》、《心病》、《烟事一二》、《放飞痛苦》、《与幸福同眠》、《日子》等等;另有一类文章无论从作者的语言魅力还是文章所蕴含的深广思想内涵,都让人不能忽视,即写各类隐士、道人的《终南归隐》,洋洋洒洒近三十页,写尽了终南山里一些不为人知的隐秘景致,以及隐居于此的各色修行人士;还有描写寺院的《百塔寺》和《游洪觉寺》等篇。这一块约占本书的三分之一篇幅。

散文是一种最接近写作者心灵的书写方式。诚如梁实秋在《论散文》里所说“散文是没有一定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不容易处置的,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便把作家的整个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了。”在那些抒写人物景致的文本中,愿不愿意,作者都早已将自己的思想性格袒露无遗。而《一种情愫》等直抒胸臆的短章,在亲切随性的文笔下,隐含着作者对生活的认真思考,对人生的用心感悟,对生命底蕴的挖掘和呈现,彰显着作者更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有望月情怀的作者,品性是纯正而善良的,所以,在整个文本中,没有激烈的怨恨恼怒,没有尖锐的矛盾争斗,生活中有压力有沧桑有艰辛,却不峥嵘不凛冽不暴戾,一切都是原生态的自然,如行云流水般淡然随意。

《终南归隐》等篇,表面上是作者在悠哉乐呵地赏玩山水,兼寻访隐士高人,猎奇般地了解他们的参禅悟道之法,实质上,这是作者走向心灵深处、走向生命本真、追问生命终极意义的探寻之旅,过程是艰涩而谨慎的。正因为有了作者对生命本质的探寻和感悟,我们在读《掬水向月》时,才很容易感知到一种薄凉淡定,一种谦逊柔和,还有慈悲光照下的悲天悯人情怀。生命的确需要宽恕,需要悲悯。

写了一辈子书的巴金深谙文学的真谛,他在谈到人为什么需要文学时说:“是需要它来扫除我们心灵中的垃圾,需要它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让我们看到更多的光明。”福楼拜说:写作是一种生活方式。张军峰在完成了生存意义上的人生任务后,便选择以写作作为他的生活方式,并且坚定不移地走过来了。在这个路上,他完成着自己的心灵安抚和救赎,也力图温暖并照亮着身边的世界。正如他在《烧稿子取暖》一文中所说,“我爱文学,但文学不能养我,得先谋其生然后才能谋其道,我深深知道。”“人一辈子有若干情结,割不了,舍不下。文学便是我的情结,娘说,不管你将来走得多远,老家总是你的挂念。而文学,就是我一生的牵绊。”“夜深人静的时候,写罢一段文字,觉得不妥,便揉了,再写再揉,满意了,便得意地傻笑。……”的确,现实生活是坚硬的骨感的,但不妨碍你拥有一腔浪漫情怀和一个唯美纯洁的心灵世界。

月亮,是作者关照坚硬现实的隐秘光源;而文学,是作者探向月光的手臂。

唯美的月亮,值得追寻,薄凉即可。

《掬水向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属于“悦读天下·乾坤文丛”之长安作家部落系列。掂在手里有一定的分量,看版权页,竟有26万字之多,的确该有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