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名曲赏析 >一样的月光,一样的期待

一样的月光,一样的期待

2023-05-25 17:04:50

红楼梦学刊 微信号:hlmxkzzs

新朋友们点击标题下蓝色字“红楼梦学刊”关注

小提示:点击右上角“...”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又到中秋佳节,祝大家中秋快乐!

附上咱们订阅号中与中秋有关的文章链接,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下!

《红楼梦》中的中秋节

中秋夜宴——一个家族貌合神离的裂痕



 说起月,广为大家传诵的恐怕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了,其中的几句令人吟诵不忘: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时间如流水,刀斩不断。月光照临下的望月人,年年有异,只有那一抺月色,亘古如斯。

在中华浩瀚的典籍之中,抒写明月寄怀的诗文灿若明珠,俯拾皆是。继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之后,宋代大词人苏轼的那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感人至深,也成了千古绝唱: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以月之圆,期待人之圆,寄托了人世间最美好的愿望。

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期的积淀中,形成了民族特有的共同的情愫。中秋节,月亮特别大,月色皎洁,由月圆想到人圆,想到万事都如月亮一样团团圆圆,美美满满。这样的期待,不但在岁月的流变中,使得我们的传统节日得以绵延,同时,渗透和记载在汗牛充栋的典籍中,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节日文化,质朴又典雅,充满着诗意一样的美。

《红楼梦》中写了很多的民俗节日,中秋节当然也是其中之一。开篇第一回就写到,穷书生贾雨村在葫芦庙里对月吟诗,寄托着他未来的期待: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照玉人楼。

这是他对自己美好的爱情和婚姻的期待。接下来对月再口吟一联:

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对自己的人生抱负也寄托了美好的期待:希望将来有一天,自己能像一块深藏于匮中的宝玉一样,待时而飞。

在中华传统的文化里,“圆”有着特殊的含义,如圆满、团圆。所谓“中秋”,顾名思义就是“秋节的中间”,农历八月十五日,正是秋节的一半,一年四季分为春夏秋冬,秋节又有孟仲季,“仲秋”即“中秋”。秋天是成熟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春种夏长秋成,农业生产,一年周流不断。古代,春天祭祀土地神,叫“春祈”,其待土地神的庇护,五谷丰登;到了秋天收获时,同样祭祀土地神,以拜谢神的庇护,叫“秋报”。到了中秋节,家家户户祭拜土地神,以感恩土地神的庇护。所以有专家考证认为,中秋节的真正起源来自于古人“秋报”的谢拜。

农业生产如此,世间万事也是如此,人生的期待更是如此:期待着收成,期待着如月一样的圆满和团圆。中国古代科举取人,有一个词就是“秋闱”,它是秋天举行考试的场院,特指科举制度中的乡试,因在秋天举行,因此叫“秋闱”。“秋捷”就是秋试中式,后来“秋捷”一词,演变成为成功的代称。此例起于唐代,明清沿袭。

我们对于“秋试”的起源难以考证,或许寓着秋天期待成功、收获也未可知。中国古代世人的人生追求所认同的价值观是: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四样东西,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东西。因此,贾雨村窘居破庙,对月吟诗,他希望的火苗仍在燃烧,他所期待的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后来他都得到了。一是娶了娇杏,生了儿子;二是中了进士,尽管中途仕途有点坎坷,但得到贾家贾政的帮助后,一路扶摇直上,做到了军机大司马,实现了他的“蟾光如有意,先照玉人楼”和“玉在匮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的愿望。贾雨村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典型,他的命运正是古代知识分子的缩影,期待着人生的希望如月一样团圆和成功。这也是千古世人所共有的期盼。

第二次写到月亮的是第四十八回中,香菱进入大观园后,拜黛玉为师学诗,写了三首与月有关的诗,尤其第三首写得最好: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簔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这一问,问出了千古以来世人所共同期待团圆之情的同时,更是切合香菱的身世。香菱本名英莲,是甄士隐之女,却落入了薛家做了薛蟠的侍妾。她连自己的家乡都不知道在哪里,更不知道父母是谁,最后被夏金桂活活折磨至死。然而,即使这样,她还借月抒怀,对自己未来的期待,不停地扣问:“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追求团圆,是世人共同的愿望,尽管像苏轼所说的“此事古难全”,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即使这愿望有时像远挂在空中的明月一样遥远,但它总是激励着世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据说,在齐国时,齐国丑女无盐,小时候她曾虔诚地拜月,期待着自己貌美出众,品德超常。在一个八月十五的晚上,她祭月时,天子在月光下看到了她,觉得她貌美出众,后来册立她为皇后,据说这也是中秋节拜月的由来。古代少女拜月,祈愿自己“貌似嫦娥,面如皓月”,以祈得到美好的未来。当然,这只是传说,但它寄托着人们对美好东西的向往和追求。就像香菱一样,即使心中充满着苦难,但同样也期待自己的愿望能像中秋的月一样圆。

自古至今,真是:一样的月光,一样的期待。

《红楼梦》是世情小说,曹雪芹为我们展现了丰富的民俗活动,同时也为叙事写人服务。第七十五回写到贾珍给贾母送西瓜和月饼,这都是中秋节的习俗在小说中的反映。中秋节的习俗除了赏月吃月饼外,还有燃灯、观潮、猜谜、赏桂、玩花灯等等。贾珍带着妻妾等众人,煮猪烹羊及备其他果品,“开怀赏月作乐”,那月夜真是:“风清月朗,上下如银。”然后: 

佩凤吹箫,文化唱曲,喉清噪嫩,真令人魄醉魂飞。 

寥寥几笔,把中秋夜赏月的快乐场面,写得生动如画,身临其境。这都是中秋节传统的娱乐习俗在小说中的再现。

接下来,写贾母与贾赦、贾政、贾珍等贾家上下一起赏月,击鼓传花、吃酒行令、说笑话和吟诗,把贾家一家上下其乐融融的天伦之情写尽了。其中贾宝玉、贾环和贾兰叔侄三人吟诗,贾环之诗,据贾赦看来,是一个好兆头,这都是中秋节期待美好未来的表现。还是贾赦说得好: 

    以后就这样做去,方是咱们的口气,将来这世袭的前程,定跑不了你袭呢。 

过中秋节,讨个好兆头,写首诗得个“佳谶”,月光之下的期待,是这样的美好。

中秋夜有赏月和赏桂的习俗。中秋月最圆,而秋天的桂花也更香。第七十六回对赏月和赏桂,写得尤为详尽和生动,细品又令人动容。

这回中写到贾母兴头未尽,雅韵悠远,如月光一样,清彻透明。那一缕缕笛声,由远至近,悠扬地传来,飘渺得若有若无,与桂花香一起,溶解在皎洁的月色之中,蚀人魂魄: 

    今日得母子团圆,自比往年有趣。往年娘儿们虽多,终不似今年自己的骨肉齐全的好。

摆上月饼、西瓜、果品等赏月的节俗物品,大家“团团围绕”,“令丫头、媳妇们也都团团围坐赏月”,“团团”总是取如月团圆美满之意。然后,赏月赏桂又闻笛:

   这里贾母仍带众人赏了一回桂花,又入席换暖酒来。正说着闲话,猛不防只听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都肃然危坐,默相赏听。

月色皎洁,桂花淡香,笛声悠扬,清风明月,人却是万虑济消。那场面,情景交融,人与物两忘。贾母的高雅如月下桂花一样淡雅。曹雪芹真是写赏月的高手,写月更是写人,写人更是写情。尽管这时的贾府如月之将阑,但贾母等贾家人,何尝不是借赏月以期待:愿家族的兴盛如年年的月光,明亮无穷无尽,子孙繁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贾母是见过风浪的人,她德高望重,她处变不惊,她仁慈悲悯,她宽容大度,但她的另一面却是贾家人难以看得清的:即是在欢娱的背后,她无时不为这个家族的兴衰在处安思危。月光下,她在平静的背后,在内心的深处,应是对圆满的期待,期待着这个家族的未来,如今夜的月亮一样圆,一样大……。

写到这里,使我想起了美国民俗学家阿兰.邓迪斯说过的一句话:日常生活中,时间线性地流逝,而节日就像这条直线上的刻度,有了度量,生活才有意义。生活的意义不单是在于有“刻度”的常情中把握,更是在常情中把握“非常”之变。每个人或许都曾经充满着沧桑和苦难,但对美好的事物的期待总是使我们不断地向前。在忙碌中,学会时不时抬起头仰望头顶上的明月。“月有阴晴圆缺”,这是常情,但有了美好的期待,路还在继续。我们常说“圆满”,又说“完全”。像月亮一样又“圆”又“满”,这是愿望;又“完”又“全”,像月一样没有“亏”和“缺”。但是,世事又会像苏轼所说的“此事古难全”那样。在这样的大哲学中,这就需要我们有跛足道人《好了歌》中所说的“好”与“了”。只有能够智慧地对“好”与“了”,有一个恰到好处的度的把握,才能得到像中秋月一样的“圆”与“满”和“完”与“全”。而这样的智慧,正如第七十六回妙玉的续诗所说:“歧熟焉忘径,泉知不问源。”心如月光一样的皎洁,就不会“忘径”,也不用去“问源”了。

张若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苏轼的“此事古难全”,跛足道人的“好”与“了”,阿兰.邓迪斯所说的“刻度”,全是月亮带给我们的思考和智慧。但不管时光的刻度是如何不断地加深,我们的期待总是不变的。贾雨村的月光、香菱的月光和贾母的月光,都是一样的,他们在月光下的中秋夜,期待也都是一样的,都是期待美好的心愿,如月亮一样团圆美满……

红楼中的人物是这样,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也是这样,这是千古世情。一样的月光,一样的期待,期待如月一样的圆满……  

               2016年9月14日下午急就于痴红轩




推荐订阅号:











欢迎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欢迎转发我们的微信订阅号,您的每一次转发,都是对我们的最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