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并非双盘打坐越久越好的一种训练。
禅修,并非经行不停即得见佛的一种苦行。
禅修,并非立如老松则证妙果的一种臆想。
禅修,并非安卧似佛以受加被的一种逸情。
禅修,并非一味观想无中生有的一种创造。
禅修,并非诵咒称名犹如流水的一种投诚。
禅修,并非逻辑思辨以求胜利的一种征战。
禅修,并非息心灭想否定一切的一种邪定。
禅修,需要接受安然不动之寂止本来既有。
禅修,需要接受坚定己见之定力恰是本能。
禅修,需要接受遍知一切之智慧任运天成。
禅修,只是去发现自己停止之处只生痛苦。
禅修,只是去发现自己坚定之地正是魔城。
禅修,只是去发现自己聪慧之能更遮本性。
禅修,过程就是明白自己的错误并且改正。
禅修,首先就要坚定皈依三宝而不入邪径。
禅修,接着就要发大菩提心而离狭隘下乘。
禅修,接着就要渐次收心以消除混乱念动。
禅修,接着就要约定身体行住坐卧身安静。
禅修,接着就要约定口唇呼吸以求语安宁。
禅修,核心则是系心一处专注一点不放松。
禅修,核心则是清晰观察觉知不陷入懵懂。
禅修,原则则是主动开始结束不丧失掌控。
禅修,原则则是短时多次反复以保持纯净。
禅修,原则则是不著好坏体验不陷入牢笼。
禅修,原则则是停止错误即可勿寻求“对、正”!
噫呀!
禅修其实不神秘,神秘兮兮,必然修成神经!
禅修其实不复杂,繁复惑人,恰是魔网盖顶!
禅修其实不遥远,远行求寂,终将流落迷城!
禅修其实不需说,自观自心,自可禅成智醒!
禅坐通常采用七支坐法。也称为结跏跌坐,主要有七项内容。
(1)双腿单盘或双盘。能双盘的最好双盘,不能双盘的就单盘。单盘的时候,左腿在上右腿在下为如意坐,右腿在上左腿在下为金刚坐。双盘也叫金盘,单盘叫银盘。臀部须稍垫高一寸半至二寸,以打坐时脚后跟不硌腿为宜。
盘腿坐禅,身体比较稳重,也比较容易宁静下来。有的人一时盘不起来,可以散盘,还是以轻松、自然为好。
盘坐的时候要把脚踝放在另一条腿上。腿麻了、累了,两个腿可以互相交换。有的腿还压不下去,没关系,时间长了慢慢就压下去了。我有一个徒弟,2004 年跟我学打坐的时候,腿盘起来膝盖翘得很高,后来慢慢地可以双盘了。坚持打坐,慢慢地都可以双盘。
还有一个注意事项,无论散盘、单盘或者双盘,如果今天左小腿放在上面,明天禅坐,右小腿就要放在上面,左腿右腿要同时练,这样不会造成脊柱单边倾斜,保持脊柱的竖直。
(2)双手结印。男的结定印:左手在上,右手在下,拇指相对,也叫三昧耶印;女的结弥陀印:右手在上,左手在下,拇指相对,叫弥陀印,即阿弥陀佛的手印。双手结印自然地放在腿上。
唐朝以前,男众坐禅大都结三昧耶印。到了晚近,好像男众、女众都结弥陀印。根据生理结构,男的坐禅结三昧耶印,更好一些,左手在上、右手在下,这样阴阳平衡。
(3)腰背脊柱自然竖直。身体自然竖直的同时,身体要放轻松,不要紧绷,更不要硬挺。不要塌架。松懈塌架,时间久了就成“罗锅”了。但也不要硬挺。硬挺容易上火,自然竖直就可以了。
(4)双肩放平。双肩舒展自然下垂,不要往上端肩。也不要像有的文学作品写的那样“含胸拔背”,像个小偷一样,而是应该双肩放平,胸背舒展。
(5)下颌内收、百会朝天。不要低头,轻轻地下颌内收,往后收 1 厘米左右,使百会穴正好竖直朝天。
(6)舌抵上颚。舌头尖轻抵上颚。上颚有坑,也就是上齿龈后面有一个小坑,舌头尖轻轻抵着这个地方。舌抵上颚也叫搭鹊桥。按照中医讲,舌抵上颚就是令任督二脉交汇、相通。
(7)双目微闭。两只眼睛轻轻地闭上。双目微闭比较摄心,也比较养神。仁炟体会,睁着眼睛心驰神往,容易打妄想。双目微闭,容易入定。若有昏沉、幻觉等情况,眼睛可睁开。
选自《教你学禅修》第五章
坐禅首先要调息,不是呼吸的吸,是休息的息。要调整自己的气息。
(1)首先口吐浊气。吐气的方法,开口呼气,不要粗急,令气舒缓而出。同时,观想身体中的百脉不通之处,随着呼气而通畅。
(2)然后闭口,用鼻吸入清新的空气。不要用力,轻轻地、缓缓地吸入新鲜空气。
(3)呼气、吸气重复三至五次。
(4)然后闭口,舌抵上颚,用鼻子呼吸。有的说闭口是上下牙齿相着,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注意打坐的时候,舌头轻抵上颚,上下牙齿不合拢,嘴唇轻轻闭上,很自然。
打坐的时候,如果有口水生出,自然咽下,不要吐掉。坐禅时生出的口水不是口水,是金津玉液。
用鼻子、小腹呼吸。用腹部呼吸,不要用胸部呼吸。一般男众,很容易做到腹部呼吸,女众喜欢用胸部呼吸,慢慢地要练习用腹部呼吸。
调身调息之后,要调心。
调心的方法是制心一处、正念觉知。把自己全部的精神、思想、意识,集中在一个对象上。
调心的方法,可以把意识集中在观察呼吸上,也可以用安般守意法或者是六妙门;还可以把意识集中在倾听声音上,如耳根禅或耳根圆通的反闻闻自性;或者将思想意识集中在念佛持咒上等等,这些都是调心的方法。
调心的方法很多,关键是制心一处和正念觉知。“专心致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了分明”十六字诀。再进一步简化,变成七个字“专心、清楚、明白、了!”
《正觉修持法要》讲到调心的要领:“三心不可得,安住当下修。”三心不可得,即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安住当下修,即觉知当下,修在当下。
——选自《教你学禅修》第一章
寂止和胜观二者遍行于一切修行功德,不论是想生起禅定或是获得神通,乃至现前佛果,止观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从凡夫地到佛地之间所有修行的正行就是止、观这两者。
资粮道和加行道的寂止和胜观,是获得一地菩萨果位的因。
一地菩萨的止观,叫做“证悟的止观”,因为菩萨已经证悟了万法实相。
二地到六地之间的止观,叫做“出离止观”,这个阶段的止观能次第断除一切相,直至无相的七地。
到七地的时候,叫做“无相止观”,因为这时各种相状已经趋于泯灭,菩萨修持万法无相一味。
到了清净三地——八地、九地、十地,叫“无行止观”,因为没有任何勤作,所有修行都是自然而然、任运自成的,也可以叫做“清净止观”。
最后,佛地的止观,称为“极为清净的止观”。
所以说,止观瑜伽遍行于信解行至佛地之间的一切地,有学地和无学地全部都是依靠止观来修行,依靠止观能成办自他一切利益。
西善阁进行信息搜集、整理工作,方便读者,但不代表西善阁立场与观点。活动举办与报名等事项与西善阁无关,请单独联系。所发布的一切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图文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因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处理。若发现文中的捐款收款方式是非官方的或者非官方委托的,请及时向本公众号投诉。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文章原作者和各位读者。
投稿方式:fjtjt123@163.com
实修法讯共享QQ群:653359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