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名曲赏析 >理财那些事(下)

理财那些事(下)

2021-10-26 01:17:34

      “他们宁愿在麦当劳门口排队一小时只为买一个汉堡,也不愿卷入纷争;他们从事的工作不指望暴富,但他们却是被商家青睐的有消费激情的群体;他们在体面的社会声望背后,却也着患得患失的身份焦虑。

  他们买一千块钱以下的东西从来不会皱眉头纠结,但在停车场却为了一块钱的纠纷而大吵大闹,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赚的每分钱都来之不易。他们平时生活有滋有味,但只要摊上事情就会把自己打回原形,因为那一刻他们才发现,自己也是弱势群体的一员。

  他们的压力和焦虑却是显而易见:身上承载着太多希望,他们不敢放弃,不敢倒下,甚至不敢生病,怕稍不努力一切东西都会消失不见,他们只能无所畏惧的面对未来未知的一切。”

——《中产阶级背后:不敢休息,不敢生病,停下来一切都会消失》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写于2016年的文章,印象特别深刻,题目就是《中产阶级背后:不敢休息,不敢生病,停下来一切都会消失》。文章的主角是北京一家知名媒体的图片总监(接下来的文字中我简称为“总监”),业余时间接点摄影的私活,每月收入在5-10万之间。在东四环某高档小区拥有一套100多平米的住房,在沈阳老家还有一套住房,出入开着宝马,家有娇妻,儿女双全,妥妥的人生赢家。但就是这么一个高级中产,却说自己每天都生活在“金钱、职场和家庭的压力中”。特别焦虑心慌,背后的辛酸无人能懂。

        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结合这篇文章中的这位“总监”的生活,再来聊一聊关于理财的话题。 

        “总监”的两套房和一辆宝马车都是贷款买的,每个月房贷、车贷加起来还要2万元;两个孩子上高档私立幼儿园,每人每月学费1万,加起来又是2万;同时,他为了业务方便,租了一个摄影棚、聘请了一个助理,两项加起来一个月再要1万多。也就是说即使什么都不做,每个月有5万多的固定开销。如果要达到我上周发的文章中的“财务安全”的标准的话这个“总监”要想轻松过上这种生活的话他至少要有750万元的存款,而现实生活中的他已被债务压垮,何来储蓄?他能不焦虑吗……

关于储蓄

        现在好像很流行一种观念:钱是赚出来的,不是攒出来的。包括我自己在内,以前也是对此深表赞同。如今,很多媒体平台到处都是广告,都在宣传如何进行消费,很多人一提起存钱都觉得好笑,认为这是我们上一代不会享受的长辈才会干的事。

        可《财务自由之路》的作者指出,使人变富有的,不是收入,而是储蓄。如果是月光族或者是卡奴,每个月的收入都用于吃喝玩乐旅游,享受周而复始,即使挣到足够多的钱,也无法实现财务自由。因为随着收入的增加,水涨船高,生活水平就会提高,支出也会增加。久而久之呢,自己就是一台赚钱机器,而无法拥有一台赚钱机器。

        对于这种情况,《富爸爸 穷爸爸》书中也有个形象的比喻,这就是“老鼠赛跑”的陷阱。我们以为钱能为我们带来快乐,钱能消除我们的焦虑,钱能填满我们的欲望。所以我们出去找一份工作,然后努力工作,提高收入,换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子,买更多的奢侈品。

        但这些并没有为我们带来自由,巨额的账单,逼迫我们更加努力的工作,几年后,老板更富了,我们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但我们还是在为钱工作,还是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还是在为老板打工。我们就像那转轮上的老鼠,跑的越努力,转轮也转的越快,我们却始终是在原地奔跑。

        其实,储蓄就是最基本,最简单的理财方式。

        全球投资之父史上最成功的基金经理之一的约翰·邓普顿就非常重视储蓄。他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就和妻子共同决定,把每月收入的50%都存下来,即使是在挣得特别少的月份,也坚持做到了这一点。

        股神巴菲特早在当报童的时候,就将自己省下的每一美元都存起来,几乎不买任何东西,因为他更关心自己在未来的财富。巴菲特透露,变得富有的秘诀很简单,就是储蓄——投资——继续储蓄——继续投资

        还有股神巴菲特的老搭档查理·芒格,一位追求普世智慧的老人。在一次鸡尾酒会上,有人问他:“芒格先生,有没有傻瓜也能懂的办法,可以用来确保有足够的钱花,或者不为退休后的生活发愁?”查理·芒格回答:“量入为出,养成储蓄的习惯。把存起来的钱放进一个延期纳税账户,日积月累之后,他就会变成一大笔钱,这就是傻瓜也能明白的办法。”

        掉入“老鼠赛跑”陷阱的“总监”案例摆在眼前,投资大师们的中肯建议就在耳边,那就让我们像“傻瓜”阿甘一样,制定一份适合自己的储蓄计划,然后马上开始行动,并傻傻的坚持。

        可能我们在各种理财书里读到过储蓄应该占到收入的多少百分比,但是由于每个人看重的东西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既然我们在上周已经制定了自己的一页纸计划,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能判断出最适合自己的储蓄水平。这个储蓄水平只与我们自己的目标有关,跟什么专家推荐的都没什么关系。然后你就应该尽早开始,不管我们是二十几岁还是三十几岁,不管过去发生了什么,现在我们应该马上行动起来。

关于支出

        再让我们一起回到“总监”的案例中来,理财的基本原则是“量入为出

”,“总监”的财务状况很明显背离了这一点,特别是在“出”即“支出”这上面。 

        这里,我们将支出分为“费用化”的支出“资本化”的支出。

        如果一项支出产生的结果是即期的消耗的那在会计上就会被计提为费用。比如总监花了50万买了辆宝马5系,这就是典型的费用化。它不会为未来持续产生收益。

        如果一项支出产生的影响是持续的跨期的并能够预期带来收入的,那在会计上就会被处理成资本。比如,“总监”买了套摄影设备,假设是十万块钱,预计可以用5年,并且可以靠它排除更好的照片,从而赚取更多的收入,那么这十万,就会形成一笔资产。它会在未来持续为他带来收入。

        那么,“总监”在北京的高档住宅和沈阳的房子不断在涨价升值,应该算是资本化支出吧?我觉得不全是,因为他的打开方式不对。

        如果沈阳的房子用于出租,将出租的钱来弥补贷款的利息,且该房未来考虑出售,那房产的升值部分才算作持续的收入。同样,他北京的高端住宅如果自己不住而是出租,再拿出租金的一部分收入,自己在郊区租一套普通住宅,那不管是多余的租金收入还是住宅的上升价值,未来都可算作持续的收入。满足以上几点,“总监”买那两套房子的支出才能真正算作资本支出。

        最后,就是关于两个孩子高档私立幼儿园的每月2万元学费支出。有人可能想说,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让孩子多个兄弟姐妹这有什么不好?孩子不正是我们人生最大的投资吗?这个支出难道不是潜在的资本化支出吗?孩子要从小接受好的教育、孩子多个兄弟姐妹长大了有商量有帮持这些都对,但是“总监”的问题在于,他的这些追求都是建立在加了大量财务杠杆的支出之上的

        他的房子和车子都是贷款的,也就是加了财务杠杆的。其实,他完全可以让孩子上一个不那么贵的幼儿园(何况贵不贵也不是区分好坏幼儿园的唯一标准),把省下来的钱还贷款,所以他这个巨额的学费其实也是加了杠杆的钱。还有就是二胎,生二胎从财务的角度看也是给自己家庭和人生在加杠杆。

        如果在经济大趋势不断向好,个人收入不断增长的情况下,加杠杆可能会让我们的人生很快实现升级,过上令人羡慕生活。可是人生哪能一辈子一帆风顺,万一哪天风云突变,比如经济危机、比如丢掉工作、比如大病一场……细思极恐,高杠杆的幸福生活,能抵御的住突如其来的风险吗?敢问“总监”能不焦虑吗?

        正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因此对于生活的支出我们务必要从自身实际出发,量入为出,理性消费,莫要被“中产阶级”的标签绑架。

        那么,如何合理有效控制我们的支出呢?除了上面提到的,先明确该支出是“费用化”的还是“资本化”的的之外,《99%人一看就会的理财书》向大家分享一个简单有用的技巧,就是记账

        通过我们记的帐,会发现实际支出状况和我们感觉中的支出状况完全不一样。我们会发现,原来我们把太多钱花在了自己觉得压根不重要的事儿上。把我们记的账跟预算进行对比,你就能决定减少哪些方面的花销。减少了不必要的花销,也就能多存下一点存款。

        当然了,我们并不是为了批判自己,我们这么做是为了提升意识,也许我们以为自己喝咖啡吃零食只花很少的钱,我们记得自己一年只买了两三个包。记了帐之后,我们可能会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通过记账你发现我们在买包上花了太多的钱,而我们本来可以把这些钱用作旅行经费。

        如果我们找到了必须改变的地方,那么你就能更好的评估自己的价值观和理财目标了。这一切都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理财意识,不要批判,不要自责

改变思维方式

        “总监”说,在巨大的金钱压力面前,他不敢休息,不敢生病,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感觉只要自己一停下来,所有的一切都会消失。他无比悲哀地发现,自己成了一部没有感情的赚钱机器,对生活中的一切都失去了兴趣,唯一的”爱好“就是赚钱。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总监对于赚钱的思维上出了问题。

        在《富爸爸,穷爸爸》书中有个形象的比喻:金钱就像是每个人都必须的水,如果你是靠主动收入过活,那么相当于你得每天去河边挑水喝;而如果你能靠被动收入过活,那么相当于你给自己铺设了一根自来水管,足不出户就能喝上水。

        所以,天天琢磨怎样增加力气、找更大的桶来挑水,从方向上说就错了,你更应该琢磨的是怎样才能学会铺设管道。如果说挑水是你的“职业”,那么铺设管道才是你真正的“事业”。很多人终其一生只有职业而没有事业,这是他们无法实现财务自由的根本原因。

        总的来说,“总监”还是太在意贴在他自己身上的中产阶级标签:高档住宅、宝马车、高档私立幼儿园、甚至二胎等等。仿佛没有了这些标签,他就不再是他自己,为此他宁可把自己逼到精神崩溃的边缘也决不放弃。这能怪谁呢?看来,借着理财这个话题,是到了我们好好反思自己生活方式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