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名曲赏析 >听闻德彪西为牧笛注入的 所有的光线

听闻德彪西为牧笛注入的 所有的光线

2022-03-08 04:46:22

银白月光甜美忧伤,枝头鸟儿渐入梦乡。

光洁卵石潜在水底,清澈泉水静静流淌。



        以上四行诗是法国诗人魏尔伦作于19世纪的诗作《月光》中的一段。大概在同一时期,法国作曲家克劳德·德彪西写了一首优美的钢琴曲,也取名为月光。要说这两个人之间没有什么关系,基本是不可能的。众所周知,德彪西非常崇拜诗人魏尔伦。德彪西的《月光》是他的《贝加莫组曲》中的第三乐章。实际上,《贝加莫组曲》就是德彪西收到魏尔伦《月光》启发,并从中获得灵感而创作的。

        德彪西1873年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钢琴,那时他才十一岁。后来,他又在这个学院里从师杜朗和吉洛学习和声和作曲。1889年,德彪西在巴黎参观“万国博览会”,这里一些东方国家展览厅里都放送东方音乐,德彪西新奇地发现,这些东方国家音乐的曲调、和声、调式……等等,都和他从学院里学到的东西截然不同,这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并对东方音乐作了些研究。以后,他常常在创作中运用东方的五声音阶以及一些不同于西方传统作曲的新手法,例如不协和和弦、平行五度的运用等等。后来,他又接触了印象主义诗人、画家,非常赞成他们的主张。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德彪西确立了一种崭新的音乐风格——印象派风格。在德彪西之前,音乐虽然也和各种流派,但他们都是以旋律为中心,旋律在乐曲中占主导地位;而印象派则更注意的是音乐色彩变化以及它们反映在人们脑子里的印象。其它一切如旋律、和声、调式、调性、节奏等都是创造色彩的手段。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

(法:Achille-Claude Debussy)


        钢琴曲《月光》同样具有以上这些特色。这支曲子,作曲家在当初并不是作为一首钢琴小品写成的。它原来是《贝加摩组曲》中的第三段,这部组曲写于本世纪初,全曲由四首乐曲组成。据说作曲家写这个作品是受到诗人吉罗的叙事诗《月光比埃罗》的影响。这首叙事诗是讲:在意大利贝加摩地方有一个叫比埃罗的青年陶醉在象征理想的月光下,他因为沉湎于物质生活为月光所杀。最后,由于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得到了月光的宽恕,又回到人了间。


《月光》CD(法:Clair De Lune)


在《月光》这支曲子里,作曲家以清谈的笔墨、朴素的音调,给人们描绘出一幅万籁俱寂、月光如洗的图画。乐曲采用了古老的多里亚调式,充满了画意诗情。乐曲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段,降D大调,9/8拍,速度徐缓而富于表情,描绘月夜幽静景色人产生的印象。

第二段,先转到E大调上,后来又回到降D大调。右手的旋律由一些短小的乐句组成,左手配之以分解和弦,好似描写一阵阵清风,轻轻地摇动着树枝,稀疏的树叶发出沙沙响声。这一段和第一、三段宁静的气氛形成对比,给人以动的感觉,因此比较活泼。

第三段,基本上是第一段的再现,但音型上有些变化。

乐曲最后是一段尾声,宁静的曲调和分解和弦,把月光下飘渺如梦的意境,描绘得更加富于诗意。


        在德彪西的作品里,除了钢琴曲《月光》,还有两首以《月光》作为曲名的歌曲,它们是根据诗人保尔•韦莱纳的诗篇谱写的。可见德彪西对“月光”这一题材的喜爱。意大利音乐评论家加蒂听了德彪西的钢琴曲《月光》后评论说:“上行的琶音多么轻盈!好似涌起一股喷泉,然后,在主音和属音的交替中恢复平静。主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上伸展出来的。它宽广、嘹亮而富于表情。”


德彪西的代表作品有管弦乐《大海》、《牧神午后前奏曲》,钢琴曲《前奏曲》和《练习曲》。

牧神午后前奏曲为管弦乐曲,作于1892-1894年,为印象主义音乐的经典作品。

他的创作最高峰是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复习请戳 象征主义还是印象主义?


法国名家作品:梦中的缠绵《牧神的午后》


《牧神的午后》L'Apres-midi d'un Faune,讲述的是西西里岛上的午后,半人半兽的牧神正在午睡,恍惚间他看到了水畔的精灵,并且和这些水精灵度过了一段缠绵悱恻的时光,但是当牧神醒来,他再分不清之前的浪漫究竟是梦境还是真实……


▼ Prélude à l’après-midi d’unfaune


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

参考书目:《古典音乐日课书》

                     肖复兴《音乐札记》

                     蔡良玉《西方音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