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名曲赏析 >那些藏在古诗里的清明节,你了解多少?

那些藏在古诗里的清明节,你了解多少?

2022-05-07 19:00:16


提起清明节气


很多人会吟诵起


杜牧那首妇孺皆知的诗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作为万能的传媒生,除了这句诗词


你还知道哪些呢?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八篇关于清明的古诗,一起鉴赏。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赏析


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 ,这一天 ,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正赶上细雨纷纷。


诗中的“行人”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想借酒排遣情绪,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掩映的村庄。诗歌的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清新、明快。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赏析


寒食节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前一天或两天,后来与清明节合流。

寒食节是从春秋时传下来的,是晋文公为了怀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节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



清明日园林寄友人


 唐·贾岛


今日清明节,园林胜事偏。


 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 


杜草开三径,文章忆二贤。


几时能命驾,对酒落花前。



赏析


这首诗写清明节怀友,在清明这一天,园林风光更美好,晴朗的天气里,暖风吹起柳絮,因为寒食节刚过,新生的火种点燃,使得家家厨房冒出了炊烟,这使得作者非常怀念朋友,最后向朋友发出邀请,你什么时间能过来,我们一起在落花前喝酒。



清明日


唐·李建勋


 他皆携酒寻芳去,我独关门好静眠。 


唯有杨花似相觅,因风时复到床前。


 

赏析


清明节有踏春赏花的习俗,而诗人却选择了关上门,独自睡觉,在一片寂静中,只有杨花好像来寻找、探望,被风时不时吹到床前。诗人表达了一种自在洒脱的情绪。 



采桑子


宋·欧阳修

 

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赏析


这首词是写西湖春游的名篇。在绿色的柳林中,走着红色车轮的芳车。傍晚游人离去,不少人喝醉了,喧闹声一片。一直走到城头,路上都是花朵掩映。





蝶恋花


宋·苏轼


春事阑珊芳草歇。


客里风光,又过清明节。


小院黄昏人忆别,落红处处闻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


目断魂销,应是音尘绝。


梦破五更心欲折,角声吹落梅花月。

 

赏析


上阙写清明节客居在外,黄昏时在小院里回忆别离时的情景,落花处有鸟儿啼叫;下阙写分离之苦,梦破五更寒,角声月光中梅花落下。



风入松


宋·吴文英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


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赏析


上阙写垂柳、春寒、啼莺,在晓梦中迷离;下阙写在西园林亭看到黄蜂扑向秋千的绳索,想到当初美人曾经在秋千上的风姿,心里的思念像苔藓一样生长。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馀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赏析


首联写大自然桃李笑春风,而在野田荒冢中行走的人难免心生愁烦;颔联写春雷震动大地,春雨使得草木焕发生机;颈联引用历史上的故事,一个是吃人家祭祀后剩馀祭品却在妻妾面前趾高气扬的愚者(齐人,出自《孟子》),一个是宁可被烧死而不愿出来做官的贤者(介子推);末联感叹不管是贤者还是愚者,都是荒冢一堆。



说完了古诗,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清明节的由来,作为传媒生,一定要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哦!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一、 与清明节气有关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二、 与寒食节有关


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主要有禁火冷食和祭扫坟墓。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


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清明节相关的小故事




春秋时期,,,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重耳喝了肉汤,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大哭。装硷时,,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佛山龙行教育传媒班高一高二火热招生中,如果你对播音、表演、摄影、影视编导、电子竞技等传媒专业感兴趣,欢迎前来试听咨询。

咨询电话:187-1871-6789(微信同步)  0757-27880081

地址:佛山市顺德区顺德一中实验学校艺术楼一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