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名曲赏析 >“华阴老腔”给了流行音乐怎样的颜色?

“华阴老腔”给了流行音乐怎样的颜色?

2022-07-02 22:12:36

【事件】 谭维维“黄土摇滚”《给你一点颜色》与“非遗”“华阴老腔”民间艺术家合作


【观点】 流行音乐应发出时代、社会、自然与人们心灵的共振之声


在近期播出的音乐人选拔节目《中国之星》上,谭维维的“黄土摇滚”作品《给你一点颜色》感动了专业人士和观众。“女娲娘娘补了天,剩下块石头是华山,鸟儿背着那太阳飞,东边飞到西那边”,女歌手以豪放的方言、高亢的声腔唱起质朴的词句,继而抛出一连串叩问,“为什么天空变成灰色,为什么大地没有绿色,为什么人心不是红色”。更引人注目的是,和歌手共同演出的不仅有吉他手、鼓手,还有一支淳朴的“华阴老腔”“乐队”,几位民间艺术家不时以戏腔与歌手呼应,乐器则是木凳、弦子等,声声激越俨然成为主角。“华阴老腔”来自陕西省华阴县,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欢在现场激动地称赞“特别接地气,每一个音掉在地下都能冒出烟来,是特别好的音乐,震撼到心里”。


久违的“西北风”摇滚,令人回到上世纪80年代。在文化寻根的共同诉求之下,当时的各门类艺术曾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西北。《黄土高坡》《信天游》《走西口》等流行音乐以自然的恶劣、人的孤独与旷达、生命的苦难和不屈为表现对象,思虑的则是文明的不息与文化的困境。西北民歌朴实刚健的内容,加上深蕴反思的摇滚形式,令简单纯朴的意象如“风沙”“河流”“白云”“山沟”等,尽管寻常,却个个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纵向来看,上世纪90年代乃至本世纪初,消费时代来临,创作者在流行音乐中对传统的指认从“西北”一变而为“江南”,“菊花台”“青花瓷”等一个个精致、典雅的意象,在“中国风”作品中走俏。它们来自唐诗宋词,历经千百年洗练,罗列于电子音调配的五声调式之下供人赏玩,蹑步般轻灵飘忽。相比而言,不加修饰的“我家住在黄土高坡”“我抬头向晴天”,看上去轻,听来反而重。借由诗词意象所表达的古典情绪,没有找到与现代人的现实处境接通的出口,难免成为一种矫情。


与此同构又形成反叛的“民族风”——凤凰传奇打造的《最炫民族风》等一系列“农业重金属摇滚”,在旋律上引入蒙古长调等民族音乐元素,动听且上口,传之甚广,口水化的内容虽有对“中国风”“小清新”批判意识,但自身的言说没有一以贯之的支点,架空了意义沦为吆喝。消费时代流行音乐向传统与民族探索的尝试,之所以无法像“西北风”那样撼动人心,是因为它们把传统文化、民族元素作为调制新鲜口味的一种商业配方,传统与民族是它们的包装,没有成为实质,而创作者最不应忘记的恰恰是,无论古典、流行,传统文化、民族特色本应是一切本土艺术的基因,生长于其中,而非流荡于其外。


横向来看,不得不提到龚琳娜的《忐忑》。作品以人声唱出“锣鼓经”,一度令观众瞠目,并引起业界喧哗。今天看来,它以先锋为名,却并未尽到先锋艺术叩问艺术本体的责任,它来到大众场域中,迅速成为消费娱乐的对象,人们并没有因它而关注音乐,或者关注作为传统艺术的戏曲,而是截取了演唱者一系列挤眉弄眼的表情用于调侃。由于它把传统作为一种奇观,一种与现代艺术格格不入的异质冲突来呈现,就像为了押韵而作的诗,不入诗之流而沦为文字游戏,《忐忑》也是一首音乐游戏,既没有积极地面对音乐艺术,也没有严肃地面对传统文化。如果说流行音乐有接续传统与民族的使命,“中国风”“民族风”无法完成的,“忐忑”式也很难完成。


反观“西北风”摇滚,当年真正打动人心的,不是方言、调式的新鲜,也不仅是节奏的奋激,而是以苍凉、激越为依托所呈现的面对现实、直言不讳的态度,是“一无所有”“走过来走过去,没有根据地”“我的病就是没有感觉”的一语中的,给人带来的疼痛与沉思。今天,一曲“黄土摇滚”依然令人闻之心动,说明文化寻根时代的焦虑仍在,人们面对的问题仍在。“摇滚”为中国本土流行音乐发出了先声,“西北风”更可以说是“中国风”真正的前身。《给你一点颜色》遥遥接续了这种精神,令人欣喜。它提醒着,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中国风”,什么是传统与民族,又应该去哪里寻找,未必是“华阴老腔”,甚至未必指向“西北”,却必须是时代、社会、自然与人们心灵的共振之声。(楚卿